
朋友们,今天咱不聊房子,来聊点更重要的事儿——孩子。
一个粉丝买学区房,几经崩溃,掏空几个钱袋子,买了一套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50平的老破小里,每个月精打细算,小两口连两张电影票都要纳入开销范围内,为了省钱油车换成电车,这样真的值吗?
可能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无法评价,但是一旦将来孩子的表现达不到她们的预期时,大多数又是一次崩溃。
最近看到一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数据,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数据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心里憋得很。
我们的教育有点像漏斗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从窄口挤出来,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就像个超级巨型漏斗?上面宽下面窄,成千上万的孩子像豆子一样被倒进去,然后拼了命地往下挤。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管你什么样,都得往那个小口子钻,最后谁能钻出来?都是那些所谓的“天牛”娃!
可问题来了,大多数普通娃在这个"筛选过程"中,被无情地淘汰了,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漏斗里挤不动了,不是想办法把孩子捞出来换条路走,而是在后面猛推,使劲儿往里塞!结果呢?孩子脆弱的心理防线崩了。

研究所数据显示,在父母均外出的青少年中,有29.2%存在抑郁情况,而留守青少年中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高出足足十几个百分点!这不是开玩笑的数字,这是实打实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警报!
谁的锅?都别急着甩
说到这,有些家长可能要跳起来了:"这能怪我吗?我不拼命让孩子学习,将来他能有出路吗?这个社会太卷了!"
别急,我告诉你,谁都没错,但方法可能真的出了问题。

数据显示,父母情感支持高、亲子交流频繁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更低,那些父母情感忽视程度高的孩子,抑郁风险比例高达40.1%,你敢信?差不多一半的孩子都受影响啊!
再看看学校那边,调查表明,认为师生关系好、班主任公平度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明显降低,这些孩子在"完全符合"这一组的抑郁和焦虑风险只有12.3%和8.2%。反之,认为师生关系差的孩子中,抑郁高风险比例高达41.9%和44.9%!
这就是说,孩子心理健康的"防护罩",首先是家长给的情感支持,其次是学校良好的人际环境!
别让焦虑变成代际传递的"礼物"
说个真实案例啊,我一个朋友,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作业特多,妈妈工作压力很大,爸爸甩手掌柜,这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先是一顿审问:作业做完了吗?今天默写考了多少分?认真听讲了吗?背痛通过了吗?……
这就好比,我们每天下班回家,孩子问你:今天挣了多少钱?你什么感受?…
结果孩子成绩是上来了,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得手心出汗,晚上睡觉还磨牙,这都是焦虑的表现。

你看看图表,有抑郁或焦虑风险的青少年,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比例高达45.4%!而这些孩子中不做作业或抄作业问题达到17.1%。学习动力都没了,怎么可能学得好?
最讽刺的是,很多父母熬夜陪孩子写作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孩子反而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没自主性。家庭气氛紧张,哪还有什么欢声笑语?
教育要"慢下来",家庭要"暖起来"。
我给各位家长几个建议,首先我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我没有权威的发言权,但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特别能感同身受,现在的父母真的难当,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苦,真的很苦,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教育相对平衡一些呢?
首先,做孩子的"心理缓冲垫"。市场再卷,你也得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学校压力大,回到家至少得有个"避风港"。数据明确显示,家庭支持良好的孩子,心理健康风险显著降低。
其次,真听孩子说话。不是敷衍那种"嗯嗯",而是真正花时间去听、去理解,有调查表明,父母从来不就心理健康内容与青少年沟通时,孩子中46.2%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近1/3有焦虑风险。
再一个,别让自己的焦虑变成孩子的包袱。我知道,大家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你想想,拖着一箩筐焦虑上跑道的孩子,能跑得快吗?
学会"见招拆招",孩子不是标准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学习型,有的动手型,有的是社交型。你得摸准自己孩子"哪块料",别硬往漏斗里塞。
人生就这一趟车,孩子的童年也就这么一次,如果有一个眼神能看见他们心里的伤,给他们一点温暖,如果有一个声音能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一次成绩不能代表什么"!
教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难,但痛并快乐着!
愿每个家庭都多一些欢声笑语,愿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理解,因为说到底,我们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过得更好吗?那何不从现在开始,给他们的童年尽量多一点快乐的记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