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声枪响,东北军全垮了,张学良这辈子再没翻身

飞机刚落地,人还没站稳,南京那边的军警端着枪围了上来。

张学良站在人群中,脸色没变,但身边人都知道,他这趟是回不去了。

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本来是想给西安事变画个句号,结果人刚送到,反被扣了。

消息传出去,东北军炸了窝。

张学良是东北军的头儿,带的是兄弟兵,情分重过天。

他这一被扣,整个军心就散了。

谁都明白,少了他这根顶梁柱,东北军就悬了。

前方的枪声还没停,后方就开始出事。

西安那边,一帮年轻军官坐不住了。

他们脾气冲,不服软,压不住火,觉得张学良被软禁,这口气不能忍。

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这些人带头,说干脆来个大的,先把主和派清理了,再逼南京放人。

这主意一出,军里就分了帮。

一边是少壮派,主张硬刚;一边是元老派,想稳着来,拖一拖,谈一谈。

谁都想着救张学良,但路子不一样。

少壮派说得干脆:不拼不行,拖下去只会被各个击破。

元老派则劝:别冲动,一动手就全完。

两边话越吵越硬,最后连见面都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正月初五那天晚上,孙铭九他们聚在一起,密谋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王以哲家里就出事了。

于文俊带人闯进去,朝王以哲连开数枪,现场血流成河。

王以哲是正规军出生,脾气硬,人也正,死得冤。

同一时间,何柱国那边也差点被盯上。

幸亏提前听了风声,躲到了杨虎城公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亲自站门口,不让人进,才保住了何柱国这条命。

之后,何柱国送了个银鼎给杨虎城,四个字刻得清清楚楚:“再生之德”。

有人死,有人逃,军里一下子炸了。

这事在军中传得飞快,前线的刘多荃一听王以哲死了,火气上来。

要知道,这俩人是保定军校的老同学,感情不是一般的深。

刘多荃当场拍桌子,调兵就往西安赶。

还没走到,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孙铭九他们急了。

以为封锁了消息,谁知道前线早就听说了。

他们这套计划,还没等推进,就已经露了底。

西安城里,一时间风声鹤唳。

东北军的前线部队开始调动,临潼那边的枪口已经对准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伍一动,整个局面就失控了。

更糟的是,有些部队看局势不对,直接倒向南京。

骑兵第十师先动手,把杨虎城的人给缴械了,算是投了中央。

接着,106师也跟着走了。

这几下子,整个东北军的架子都散了。

杨虎城这时候也坐不住了。

他原本是张学良托付的临时指挥,但这场事闹得太大,大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知道点什么。

尤其是何柱国藏在他那儿,更让人起疑。

杨虎城连忙撇清,最后跟于学忠联名,发了通缉令,把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几个名字列了出来。

可那几个人早就跑没影了。

真正动手的于文俊还在西安,被刘多荃的人从民宅里揪了出来。

刘多荃没多说,把他拉到王以哲灵前,当场处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的几天,东北军彻底散了。

心不齐,兵不稳,各部开始各自为战。

有的还在坚持,有的已经向中央靠拢。

西安的控制权很快就变了。

顾祝同带着中央军的部队进城了,标志着南京完全接手了局面。

东北军那块牌子,也从这时候开始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那边的消息越来越少。

没人再敢提营救的事,能保命就不错了。

他被软禁的消息慢慢流出来,几十年后才有人再见到他。

而杨虎城呢,也没撑多久。

军权一改,他成了摆设,没多久就被请出国,说是去考察。

东北军的那些老部队,重新整编,被拉去豫南、皖北站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没人提起他们的“东北军”名头。

这些人,原本是带兵打仗的铁军,最后却散在了一地。

不是败在敌人手里,而是败在自己人手上。

《西安事变纪实》 中央文献出版社

《张学良与东北军》 解放军出版社

《民国军阀大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