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地产圈谁最敢冒险,许家印绝对算头一号。他把恒大做成千亿房企,把中超冠军收入囊中,但这些成就都比不上他在海南儋州海面上造出来的“海花岛”,这个工程从启动那天起就注定要在中国地产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花一千六百多亿,在海里填出一片新陆地,妄想造个世界级旅游奇迹,许家印的这步棋,敢想敢干、风头无两,也成了他商业人生最具争议的一幕。

一、
1958年,许家印出生在河南周口太康县高贤乡,家境贫寒。早年靠父亲和奶奶养大,读书全靠自己咬牙,1977年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后在舞钢厂干了几年,随后南下闯荡广州,在房地产圈站稳了脚跟。
他性格里有种不服输的狠劲。90年代初,海南刚成经济特区,许家印也去闯过,结果在海田实业项目上吃了大亏,赔光本钱。但这个教训没让他萎靡,反而越挫越勇。回到广州,1996年自立门户成立恒大地产,从广州起家,靠低价拿地、快推快卖,几年后已成全国有名的开发商。

2009年,恒大登陆香港上市,许家印首次成为内地首富。那时正逢中国楼市火爆,他趁热打铁,恒大在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开疆拓土。别人还在内陆抢地,他已经把目光投向更大的舞台。彼时海南获批“国际旅游岛”定位,许家印看到新机会。
他不是第一次对海南动心。20年前的教训后,他始终没忘海南这块宝地。2010年以后,恒大上市在手、现金充裕,他决心要在海南做点“大动作”,而且是那种“全球都得看得见”的大项目。于是,他盯上了填海造岛——这在国内几乎没人敢试。
外界也许不理解他为何如此执着。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许家印有种“人定胜天”的魄力。迪拜棕榈岛的成功,给他极大刺激。他带着团队去实地考察,回来就说,“我们要搞个比棕榈岛还牛的项目。”
很快,恒大在海南儋州湾圈定填海选址,海花岛项目正式启动。

二、
2012年,恒大旅游集团成立,海花岛项目前后调研三百多人,走遍全球所有知名人工岛。许家印亲自定下规划:8平方公里海上新城,三座花瓣形岛屿,28个主题区,包括国际会议中心、酒店群、游乐园、海洋博物馆、免税城、医院、学校等,能住10万人,目标是“年接待500万游客”。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高达1600亿,是当时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单体最大的文旅工程。
填海造陆,是个“钱眼里流血”的活。开工时,每天工地上有两百多艘运砂船,砂石、石料、混凝土从广东、广西、海南本地昼夜不歇地运来。最忙时一个月要用掉400万吨砂石,儋州当地的石矿很快就被挖空了,外省砂石供不应求。运输队、施工队、测绘队、设计师昼夜轮班,争分夺秒。
许家印最讲究“速度”,号称要用恒大在住宅开发上那套“闪电战”,搬到海花岛来。每项工程节点他都亲自盯,主岛填海两年就完成,主干建筑三年封顶。有人说,“岛上昼夜像春运一样热闹,从来没停过工。”

许家印也极爱面子。每个业态、每栋建筑,他都要求有“全球唯一”特色。童话世界城堡、德国磁悬浮水滑道、博物馆群、国际影城……大量设计直接找国际团队,高价请来知名设计师。甚至连路灯、门把手、花坛雕塑都要求“定制”,为此经常改方案、停工返工,成本一涨再涨。
他把恒大足球那套“巨星打法”也搬到岛上:每年组织千人观摩会、媒体参观、地产界头部大佬座谈,海花岛成了国内地产圈顶流的“打卡地”。
但这样一番豪赌,难题也迅速暴露出来。首先是资金压力。海花岛虽定位“世界级文旅胜地”,但本质仍然靠地产销售回笼现金,住宅、别墅预售为主。初期房价卖得飞快,大量北方客户、投资客涌入,许家印借此又拿到更多授信,进一步加大投入。

随着海南楼市限购政策收紧,房价遇冷,后续资金流开始断裂。许家印以为“卖房养岛”,一旦市场不买账,现金流立刻告急。
更大的挑战,是生态问题。填海动工后,海南环保压力急剧上升。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袭击海南,渔民发现近海珊瑚礁成片死亡。环保部门测水质,发现填海泥沙使海水浑浊度飙升。海洋保护组织多次提出警告,海南省也频繁约谈恒大高管。
2019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明确指出海花岛“未批先建”,项目审批和环评存重大缺陷。2021年,儋州湾珊瑚死亡、渔业退化、海水水质恶化的新闻登上央视,社会舆论压力直线上升。
恒大被要求专项投入生态修复,每年拿出数亿元人工种珊瑚、修复海底,还要定期水质检测,但生态影响已难逆转。更让人揪心的是,大量传统渔民因生态变坏,无鱼可打,生活受了影响。有当地人无奈地说:“填海是大事儿,可我们靠海吃饭的人,最后只剩抱怨。”
2022年,海南环保部门下令拆除海花岛39栋违法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部分建筑刚盖好没用就被推倒。许多购房业主、投资商损失惨重,一时间岛上人心惶惶。

三、
如果说前期海花岛的推进,是一场资本狂飙下的“人定胜天”,那么到2021年恒大暴雷,海花岛成了中国地产高杠杆模式崩塌的缩影。
2019年后,恒大依赖的“卖房回笼资金”模式逐渐失灵。海花岛虽早已封顶,但后续运营极度依赖高昂维护费用。2021年开始,恒大欠款问题集中爆发,拖欠供应商、建筑队、物业费、员工工资,全国各地恒大项目“保交楼”陷入被动。
海花岛的业主群更是怨声载道。有人全款买房入住,发现配套商业、学校、医院迟迟不能兑现,许多生活设施成了“摆设”;有的投资商铺,连租户都没找着。大量预售房主要求退房,甚至集体上访维权。2022年底,随着恒大资金链彻底断裂,岛上大批商家撤离、配套停摆,曾经灯火通明的广场冷清许多。

恒大尝试转让海花岛股权给地方国企,试图缓解危机。但这个上千亿的包袱,谁都不愿接手。岛上的后续开发和日常运营都陷入停滞,整个项目成了中国文旅地产泡沫的代表。
有外地游客节假日去海花岛旅游,发现不少场馆、娱乐区不开门,岛上酒店冷冷清清,最热闹的反而是二手房中介。“这么大个项目,结果商铺空着,居民不多,真有点看不懂。”老百姓的直观评价,远比业内高谈阔论更有分量。
许家印从首富跌入债务深渊,恒大清盘、个人财产冻结,一切都发生在短短三年。海花岛的命运,也成为行业周期、企业决策和社会责任多重博弈的缩影。许家印曾自信“要让世界看中国文旅新地标”,却没想到最后自己成了时代的背景板。
回头看海花岛,填海造陆的本事没问题,雄心也值得敬佩,但项目的资金风险、生态破坏和“脱离市场实际”的过度规划,最终让它成了“形象工程”的反面教材。
对普通人来说,这件事带来的启示也很朴素:无论资本多大、规划多宏伟,若是缺乏可持续的生态平衡和健康的商业模式,最后终归还是回到现实,落到一地鸡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