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打一个被反杀,会不会玩?”这是DotA职业选手rOtk在一场线下赛完成反杀时向对手喊出的嘲讽。在那个没有隔音棚的时代,线下赛的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选手们说话,无论是对比赛本身的交流,还是对对手的嘲讽。
后来,随着资本的流入和电竞赛事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了隔绝外界的干扰,选手们钻进了隔音房,戴上了隔音耳机。选手们得以专注于比赛本身,但观众却再也听不到选手们是如何交流的了。
再后来,为了丰富赛事的内容,部分项目的厂商和赛事方选择将队伍在比赛过程中的语音有选择性地进行展示。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观众理解队伍的决策,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烘托比赛现场的气氛以及给场间的评论席和赛后的观众提供更多可被讨论的话题。
本月初,国内两家直播平台斗鱼和虎牙联合推出了DOTA2不朽杯,邀请了DOTA2的职业和前职业选手参与。从DotA进入DOTA2时代后,除了V社推出过几期TI真视界之外,观众几乎再没有听到过选手们在比赛中的对话。而这一次,当比赛、训练和复盘的过程被全程直播,自然成了社区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简单举几个例子,有的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几乎很难提供有效信息,大大降低了队内沟通的效率;有的选手明显缺乏沟通技巧,几句话下来就会让其他人陷入沉默;有的选手习惯回避问题和转移矛盾,致使复盘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透过这些行为,我想讨论的是,什么叫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做到高效沟通?

沟通的其中一个本质,是交换信息和达成共识。而在体育比赛里,所谓有效沟通,就是提供队伍需要的信息,帮助所有人达成共识。
以足球比赛为例,当一方赢得前场任意球时,通常会有两到三名球员站在球前商讨任意球战术。随后,主罚队员会通过手势或特定动作向禁区内的队友传递信息。伸左手还是伸右手,紧握拳头还是摊开手掌,甚至蹲下系鞋带,这些动作作为内部代号,最终都指向某个特定的战术。
这个战术是一系列的集合指令,包括球的行进路线,和对球员的站位、跑位、职责的要求等。一个简单的动作,既向远处的队友传递了信息,同时又通过指令的方式让队伍达成了一致。
如果我们将发出指令的球员视为电竞战队的指挥,那么首先队伍需要掌握两套以上成体系的战术,毕竟一招鲜是不需要代号的。这就需要教练组将战术拆解到每名队员,再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队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
接下来,就需要指挥处理从场上和队友口中传递过来的信息,从而根据比赛的走势,制定和调整战术并将指令向下传达。在这个框架之下,队员们要做的就是在训练中将战术吃透,在比赛中坚决执行指挥下达的指令。

当指令能够顺利下达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让沟通变得更高效,也就是所谓的提升沟通效率。
人在日常沟通中,正常语速是每分钟120至200个字。而到了比赛中,因为选手们要处理较日常成倍的信息,语速必然会更快。但要做到吐字清晰,至少自己队友能听清楚的情况下,每分钟能够输出的信息一定是存在极限的。那么想要提高沟通效率,选手们就必须在保证传递正确信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减法。
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集合指令,就像上文提到的,主罚队员的特定动作,是战术代号,而代号的背后是一系列集合指令。
举个例子,当主罚球员高举右臂伸出一根手指时,代表的是将球传入禁区后点,有的球员负责干扰门将的视野,有的球员会佯装跑前点带开防守队员,还有的球员会绕开防守队员跑到后点争顶或是在禁区中间等待后点队友的头球摆渡。这个战术最终的目的,是将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前点,从而放空后点的防守,让后点和中路的队员能够更轻易地完成攻门。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战队是不是同样可以通过设计战术代号,提升沟通效率呢?
在电竞战队里,队伍往往会通过用“反红、反蓝、扫图、拿龙”等表述来传递信息,但这些指令相较于传统体育还是过于单一了。“反红”仅仅能代表队伍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而并不能代指更多的指令,比如站位、先后手技能衔接等。我们的选手,更多的时候是靠着感觉在打比赛。但体育本身,是一门学科,体育训练需要的是科学。
我们的教练需要让比赛的沟通变成一个个可被拆解的,且五个人能够协同执行的战术,让“反红”变成“AG反红”的战术,战术最终的执行构成了一场更完整的比赛。而这些都是由日常沟通和训练的效率决定的。
2018年夏天,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罗渣士体育馆,PSG.LGD输掉了TI8的决赛。很多粉丝将失利归结于Ame水人在第四局里波上高地的操作,但如果所有人能通过简单高效的沟通、交换有效的信息从而达成共识,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