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代谁最有争议,那肯定非少帅张学良莫属了,他的一生可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难抉择,也正是因为那些或正确或错误的选择,让大家对他褒贬不一。
晚年的张学良就曾坦言:“最不后悔捉蒋,最悔的是杀了杨宇霆。”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将他波澜壮阔又充满遗憾的一生概括了下来,捉蒋的行动,改变了我国的抗日格局,却让他自己被软禁了长达半个世纪。杀杨宇霆这件事,更是成了他藏在心底深处,一辈子都不敢细想的噩梦。

1936年,我国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东北早就不幸沦陷,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却还是固执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味针对我军,对真正的侵略者却步步退让。
背负着东北沦陷罪名的张学良,看着国土被敌人一点点蚕食,同胞一个个惨遭杀害,心中更是悲愤交加。深思熟虑过后,他决定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同行动。

12月12日,西安华清池内,蒋介石在睡梦中被激烈的枪声惊醒。慌乱之中,他披着睡袍翻墙逃命,几个张学良的卫兵直接冲了上去,一把拉住蒋介石,摁在地上,张学良见此情形,只是下令:“带去会谈。”
蒋介石被带到一处房间,坐在炭火边,此时的他,既没喝茶,也没发火,只是死死地盯着张学良。现场的气氛极其紧张,仿佛下一秒双方就要动手了。
张学良开门见山地说:“委员长,再不抗日,我就真成‘兵谏’了。”
蒋介石还是沉默不语,没有表态。但张学良心中早就下定决心,西安事变绝对不是一时冲动。

东北沦陷以后,张学良心里就满是痛苦与自责。他眼睁睁看着东北大地落在日军手中,更有无数的东北军将士和无辜百姓死去,蒋介石却对这些视而不见,只想着自己的权力。这份国仇家恨,已经在他心里积压了太久。
当初父亲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报仇,守护好东北。但现在,东北沦陷,他的誓言好像也成了一句笑话。
“我不想再当亡国将军”,张学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轻,但很坚定。蒋介石气得浑身发抖,可此时他人都被控制住了,也不得不签下停战协定,同意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的消息一传出去,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支持张学良的爱国之举,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指责他犯上作乱,是个叛徒。但此时的张学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抗日救亡。
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张学良没有索要一官半职,也没有要求增加一兵一卒,只是默默地跟上了飞机。谁知道他这一去,就开始了长达半辈子的软禁生涯。
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对此感到后悔,但张学良却不止一次表示:“我没后悔捉蒋,哪怕被关一辈子,我也不后悔。”

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他做了一件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那就是下令处决了杨宇霆。
这个杨宇霆究竟是谁?其实,他并不是张学良的仇人,相反,杨宇霆曾经是张作霖最看重的的左膀右臂,在东北军中的地位很重要。

张学良年轻的时候,还亲切地喊他“杨大哥”。张作霖在世时,杨宇霆为奉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足智多谋,善于谋划,还有“小诸葛”的称号。军事上,他帮助张作霖训练军队,扩充实力;外交上,凡是涉及奉军对日交涉一类的棘手问题,几乎都是由他出面解决。
可以说,没有杨宇霆,就没有奉系当时的辉煌。但是,张作霖被炸死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父亲死后,张学良就子承父业,成为了东北军的新统帅。此时的他,面临着的问题可十分棘手。
一方面,奉系内部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一些曾经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老将,对年轻的张学良并不服气;另一方面,日本也一直虎视眈眈,企图进一步吞并东北。
这个关键时期,杨宇霆的态度和行为,都让张学良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当时,张学良主张“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实现全国形势上的统一,共同抵御外敌。他认为,只有这样,东北才能在这样的局势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但是杨宇霆却坚决反对。他觉得东北是张作霖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凭什么要向南京低头?
他不相信蒋介石,也不看好所谓的全国统一。在杨宇霆心中,只有牢牢掌握住东北的军权和地盘,才能保证东北的安全。
不光是这件事,在日常的军政事务中,杨宇霆的表现也很跋扈。他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完全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经常以督办的名义,随意向财政部门要钱。一旦遭到拒绝,他就会对负责人破口大骂,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他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大肆扩充势力,甚至私自挪用兵工厂的钱财,完全把这当成自己的私人金库。当时的奉天省长,就因为不满杨宇霆的这种行径,一怒之下离开。

更让张学良无法忍受的是,杨宇霆经常在公开场合不给他面子。
一些会议上,只要张学良提出的观点和杨宇霆不一致,他就会当场拍桌子,大声反驳,丝毫不给张学良这位少帅留一点情面。他还经常称呼张学良为“小六子”,这样傲慢无礼的态度,让张学良的自尊深受伤害。
虽然心里对杨宇霆的各种行为不满,但考虑到对方是父亲的老部下,为奉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张学良一开始还是选择隐忍。也主动向杨宇霆示好,表示愿意把奉天省交给杨宇霆管理,希望能够缓和两人之间的关系。
但杨宇霆却毫不领情,甚至还傲慢地回应道:“我可以跟你的父亲,却不能跟你共事。”就是这句话,彻底伤了张学良的心。
并且,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也为了缓和两家的关系,向杨宇霆的三太太递送兰谱,希望能够结为姐妹。

三太太一开始欣然答应了下来,谁知道没过几天,兰谱就被退了回来。送兰谱的小厮还传话说:“杨督办认为彼此辈数不同,不能接受。”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学良对杨宇霆彻底失望,这个时候,日本人也开始借机挑拨离间,散布杨宇霆为夺取东北大权暗害张作霖的谣言,还制造各种杨宇霆与地方势力勾结的假情报。
这让张学良对杨宇霆更怀疑和警惕。但真正让张学良下定决心杀杨宇霆的,还是1929年杨宇霆为父亲举办的那场寿宴。
那天,杨宇霆在私宅大摆宴席,邀请了许多军政要员,许多重要人物都应邀前往。收到邀请的张学良虽然和对方关系紧张,但还是带着重礼前去祝寿。
但张学良去了以后,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观杨宇霆,就好像完全把自己当成东北领袖一样,宾客们也都对杨宇霆恭敬有加。

这让张学良认为,杨宇霆是他施政的最大障碍。但回到帅府以后,他还是有些犹豫,于是就掏出一枚银元,对夫人说:“我就扔三次,要是有反面,那就先算了,要是三次正面,那就杀了。”
说完,他将银元抛向空中。结果,连续两次都是正面。当他第三次抛出银元时,心中既紧张又矛盾,最后,银元落地,还是正面。
张学良长叹一声,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了。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去见张学良,要求张学良批转成立东北铁路署办公属。张学良借口说:
“现在已经到晚饭时间了,等我用过晚饭后再做决定吧!二位要不也留下来一起用晚餐。”

杨宇霆拒绝说:“不用,我回去用饭,饭后再来。” 常荫槐也表示饭后再来。
二人一走,张学良立刻急召警务处长高纪毅进入帅府布置处决他们。等杨常两人再次来到帅府,他们刚一在老虎厅坐下,高纪毅就率领一众卫士破门而入。
杨常二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卫士们控制住。随后,卫士们开枪,杨宇霆和常荫槐倒在了血泊之中。

杨宇霆死后,东北的易帜顺利推进,但张学良却没有丝毫喜悦。他虽然给了杨宇霆的家属一大笔安家费,但还是始终不敢面对杨宇霆的家人。
一直到他老了以后,有人提起杨宇霆,张学良也还是沉默不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