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玉通,一个听起来既陌生又普通的小地方,却在菲律宾的历史书中被称为“英雄的战场”。

他们说,在这里,900名菲律宾士兵以少胜多,击退了4万中国志愿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更令人瞠目的是,菲律宾官方的叙述还坚称,这场战斗他们仅用了12名士兵的生命,换来了对方7500人的伤亡。

你是不是觉得这场景有点像电影?但问题是,这个故事,似乎只有菲律宾人自己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要从1950年的朝鲜半岛说起。

那一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美军带着“联合国军”的名义,联合了澳大利亚、英国、土耳其、菲律宾等17个国家,试图在朝鲜半岛重塑秩序。

菲律宾作为美国的小伙伴,自然也派出了自己的部队。

他们组建了一支由1367人组成的“菲律宾第十营”,远赴朝鲜战场。

不过,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后勤保障,按理说,真正上战场的机会并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4月,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号召,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战斗。

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意志逆袭“联合国军”,整个战线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就在这背景下,玉通之战悄然打响。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决定对驻扎在玉通高地的美军发动突袭。

美军第65步兵团是这片区域的主力,但面对志愿军的突如其来,他们显得有些猝不及防。

短短几个小时,美军阵地宣告失守,仓皇撤退。

美军的侧翼则由土耳其旅和波多黎各营负责,可结果是,这两支部队同样没能扛住,迅速溃败,纷纷逃离战场。

问题来了,美军和其他部队跑得快,后方的菲律宾第十营却没来得及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这支仅剩900人的部队迎头撞上了志愿军的锋芒。

面对从山坡上汹涌而下的志愿军,这些士兵一时间陷入了绝境。

坦克连长孔拉多·雅浦试图带领部队组织反击。

他带着人冲了上去,但刚一接触,对方的火力就让他们损失惨重。

很快,雅浦阵亡。

菲律宾第十营的反击就这样草草收场。

实际上,志愿军的目标并不在他们身上,主要任务是追击美军主力。

因此,志愿军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纠缠,而是迅速向更重要的目标推进。

而菲律宾人,则在混乱中得以撤离。

从战术角度看,玉通之战只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次小规模战斗,甚至连战斗都算不上,因为志愿军的主要精力根本没放在菲律宾人身上。

但故事到了菲律宾,却变了味道。

菲律宾的历史书上写着,这场战斗中,900名菲律宾勇士面对4万志愿军的围攻,不仅成功击退敌军,还创造了“奇迹般”的战绩。

他们声称,仅用了12人的牺牲,就击毙了志愿军500人,俘虏2人。

后来,数字越传越夸张,甚至变成了击毙7500人。

这个版本的故事被菲律宾人反复提及,甚至成为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许多菲律宾人至今坚信,这场战斗是他们军队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问题是,除了菲律宾,其他国家几乎对这场战斗没有任何详细记载。

中国、美国、甚至土耳其和波多黎各的相关文献中,玉通之战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甚至没有提到菲律宾人取得什么“胜利”。

志愿军的官方记录中,也找不到任何关于这场战斗的详细描述。

毕竟,这场战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实在算不上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那么,菲律宾为何要如此夸大玉通之战?有人说,这与菲律宾在二战后的国际地位有关。

作为一个刚刚从殖民地状态中独立出来的国家,菲律宾需要通过一些“胜利的故事”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影响力。

而玉通之战,或许正好成为了他们塑造民族英雄主义的一个契机。

当然,历史总是复杂的。

站在菲律宾的角度,他们可能真心相信自己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毕竟,无论胜败,能在那样艰苦的战场上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成就。

但从全局来看,这个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绪”的表达,而非历史事实的还原。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民族的性格与记忆的选择。

菲律宾讲述的玉通之战,或许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它却反映了菲律宾人对自我价值的期望。

至于真相如何,可能永远都埋藏在玉通那片寂静的土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