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是10年30期“解放书单”的精选集,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由解放书单推荐的30期300多本好书、100余篇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
书是思想的产儿。经过时间沉淀,本书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也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

科学外史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Z228/157
推荐理由
解放书单:有人认为《科学外史》是一本科普专著,有人认为它解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人认为它张扬科学精神……您怎么定位这本书?
江晓原:首先,它不是一本科学史的通俗读本,甚至也不是科普读物。这本书起源于我给法国杂志《新发现》的中文版撰写的同名专栏,由7年间的部分专栏文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起名“外史”,是一语双关。其一是学术界所说的外史,与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相对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外史,与“正史”相对,有稗史、野史的意思,比如《儒林外史》《赵飞燕外传》《杨太真外传》等。
解放书单:循着这两重意义,您在书中呈现了科学的诸多面孔,令人耳目一新。
江晓原:国内有一种比较普遍和传统的观念,认为歌颂、赞美科学是科普天然的义务,我历来不赞成。我写这些文章,是为了反思科学。今天的科学技术已如脱缰的野马,人们已经无须担心它发展得太慢,而是到了担心它发展得过快、有可能失控的时候了。
对科学,我们有必要换一种眼光,不能跪倒在科学面前。科学应该被平视,而非仰视。我经常把科学技术比作切菜刀,厨房里缺不了它,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会弄伤自己,也能用来害人。所以说,科学技术从来不是目标,而只是工具,我们借助它是为了追求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解放书单:有人说您是“内行”写“外史”,这些厚积薄发的叙述,有助于公众从不同侧面去审视、思考科学的意义,以平和的心态去认识科学。
江晓原:我硕士、博士所学专业确实是科学史,不过书里所写的大多与个人兴趣相关。我写专栏极少事先确定题目,总是由着生活提供灵感和启发。比如,我们身边关于转基因主粮的争论就引发了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专栏文章。对美国饮用水加氟事件的探讨也是类似的。科学家们可以用数据告诉公众,饮用水里添加氟是否安全,对预防蛀牙是否有效,但这说到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它是一连串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添加剂安全性的社会认同、个人选择的权利、利益集团的较量等。当人们面临科学争议时,常常会忽略了在科学之上还存在着一些更高的原则。
解放书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后,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遭遇此类问题。
江晓原:无论是科技的负面价值和影响,还是科学问题的复杂性,过去一些科学家很少思及或者有意避而不谈,这样的态度并不可取,我们已经身处必须直面和反思科学的时代了。
解放书单:您在序言里提到,《科学外史》还有续编,第二部何时会与读者见面?与第一部相比,有什么亮点?
江晓原:第二部已经进入印刷阶段,和第一部比,它的思想性更强。在编辑第一部时,考虑到书的厚度问题,我把所有文章拆分成两部分,有意把思想性更强争论更激烈的问题放在第二本里,例如其中有关于核电安全的争议,还有关于大家都很关注的转基因主粮争议的探讨。
资料来源:彭卫国,朱爱军.《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商务印书馆,2024.
文章转载至——《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