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轰然一声巨响,中国第一枚导弹升空,仅仅18秒后,失控、偏离、坠毁——那是1962年,一个注定写入史册的瞬间。

全场沉默,气氛凝重。

然而,作为总指挥的聂荣臻却没有怒斥,也没有沮丧,只说了四个字:“允许失败。”

这不是一句安慰,而是一种战略远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失败,为何没有被视为耻辱,反而成了中国航天迈向腾飞的起点?

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困境

1960年8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苏联突然宣布撤走全部援华专家。

这些专家临走前把所有技术资料都带走了,连一张草图都没留下。

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还留下一句话:你们中国人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没有我们,再过15年也造不出导弹来。

当时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元帅听到这话,气得拍桌子站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知道,中国的导弹事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现在都成了没人会用的摆设。

更要命的是,美国在台湾海峡频繁军事演习,印度在边境蠢蠢欲动,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新中国随时可能面临战争威胁。

聂荣臻召集了所有留下来的中国科学家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都知道摆在面前的困难有多大。

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放弃了优厚待遇回国,就是想为祖国造出争气的武器。

现在苏联人走了,他们反而觉得机会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成功发射的喜悦

苏联专家走后仅仅两个月,西北导弹基地就传来了好消息。

科研人员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这虽然是苏联造的导弹但燃料和发射技术都是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

到了11月,更大的突破来了。

中国科学家根据P-2导弹的原理,造出了第一枚仿制导弹。

11月4日,聂荣臻亲自飞到西北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摸着那枚深绿色的导弹,心情格外激动。

这是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枚导弹啊!

第二天清晨,发射场上人山人海。

聂荣臻站在最前面,看着导弹慢慢竖起。

点火的那一刻,导弹喷出橙色火焰,带着巨大的轰鸣声直冲云霄。

几分钟后,前方传来消息:导弹准确命中目标!整个基地沸腾了,大家拥抱在一起,有人激动得哭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荣臻走出指挥中心时,脸上满是笑容。

他对大家说,今天我们用中国人自己的双手,打出了第一枚国产导弹,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后来大家才知道,当时的指挥中心只是个简易板房,如果导弹出了问题,聂帅和所有人都有生命危险。

18秒坠毁的惨痛教训

仿制成功只是第一步,聂荣臻很清楚,中国必须研制出完全自主设计的导弹。

科学家们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在1962年初造出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这枚导弹看起来比仿制的更加修长,站在发射架上还有些摇晃。

有人开玩笑说它像林黛玉,弱不禁风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的发射日期定下后,聂荣臻再次来到基地。

发射那天,导弹顺利升空,大家正要欢呼,意外发生了。

导弹飞到3000米高空时,突然开始剧烈摇摆,接着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失去控制,一头扎向地面。

从起飞到坠毁,总共只有18秒。

爆炸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现场一片死寂。

科研人员都低着头,有的人眼圈都红了。

他们觉得对不起国家的投入,对不起人民的期待。

毕竟为了这次试验,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拿出了大笔经费。

聂荣臻看着大家沮丧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打击大家的信心。

他走到科研人员中间,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科学试验哪有不失败的?小孩学走路还要摔跤呢,何况是造导弹这么复杂的事。

失败了不要紧,找出原因,下次再来。

离开基地前,聂荣臻和每个人握手告别。

他反复叮嘱,一次失败算什么,今天导弹掉下来了,明天我们就要把它重新打上去。

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决心

导弹发射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那个年代,任何失败都可能被上纲上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开始议论,说要追查政治原因,要找出导致失败的责任人。

科研人员本来就够沮丧了,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更是人心惶惶。

聂荣臻在北京听说了这事,当场就发了火。

他在办公室里大声说,搞科学试验就像打仗,哪有常胜将军?不让失败,那还搞什么科研?正是因为聂帅的保护,科研人员才免于一场无谓的政治审查。

科学家们也没有辜负聂帅的信任。

他们很快找到了失败原因:设计时只考虑减轻重量,却忽略了弹性震动对稳定系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到问题后,大家重新设计,反复试验。

1964年6月,改进后的导弹再次发射。

这次连发三枚,全部命中目标。

基地再次沸腾了,但这次的欢呼声中,多了一份经历挫折后的成熟。

同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试爆成功。

两弹结合的历史性突破

有了导弹,有了原子弹,但西方国家还是看不起中国。

他们说中国是有弹无枪,原子弹造出来了也送不出去,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中央决定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试验:用导弹运载原子弹进行实弹发射。

这种试验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在自己领土上进行。

万一导弹偏离轨道,或者中途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10月的一天,毛主席专门约见聂荣臻和钱学森,听取试验准备情况。

当听说一切准备就绪时,毛主席笑了。

他说,外国人总说我们搞不成核导弹,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别时,毛主席特意嘱咐聂荣臻,这次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要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打无把握之仗。

试验前夕,67岁的聂荣臻病倒了。

周总理亲自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去现场。

聂帅毫不犹豫地说,我身体好着呢,为什么不能去?

10月25日,聂荣臻抱病飞到基地。

他亲自接见了留守发射现场的7名"敢死队"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岁的操作员徐虹握着聂帅的手说,如果我牺牲了,请组织追认我为共产党员,我的津贴就当党费交了。

聂荣臻听了这话,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10月27日,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几十万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清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缓缓竖起。

随着发射命令下达,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冲向天空。

几分钟后,罗布泊上空升起了蘑菇云。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本土进行核导弹实弹发射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6月,聂荣臻又主持了氢弹试爆。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世界。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东方大国了。

结语

从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到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短短7年时间,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世界军事科技史上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代科学家和聂荣臻这样的领导者,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为今天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每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都应该记得那些在戈壁滩上默默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