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看到了一组数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对700个家庭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在家庭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和亲密度。

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身边的许多父亲依然习惯扮演“严父”的角色,习惯了沉默寡言,用威严和距离来维持所谓的权威。

我却觉得,愿意表达情感、用心陪伴家人的父亲,才是真正能让家变得温暖、有力量的人,这样的父亲才是幸福家庭背后最重要的“隐形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严父的陷阱:

越“硬核”,越孤独。

小时候,我爸总是用成绩单衡量我的价值,用严格要求表达关心。

每次考试结束,他第一时间关注的永远是分数和名次,而不是我是不是努力过、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每次我犯错,他的话总像冰冷的石头砸在心上:“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立足社会?”

我害怕他失望,更害怕自己在他眼里变得“不够好”,于是渐渐地,我学会了把所有脆弱藏起来,把委屈咽下去,表面上越来越坚强,内心却越来越孤单。

其实,不是说具了备坚强、隐忍、不流泪这些特征,就是男人该有的样子。

这个道理直到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慢慢明白。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真正让孩子变得坚强和自信的,从来都不是那些冰冷的规则和标准,而是理解、耐心和陪伴。

所以,现在每次看到儿子因为一道题不会做而沮丧时,我总会放下手头的事,坐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训斥他。

儿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明白,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是他可以依靠、可以倾诉的港湾。

我觉得,这种用心陪伴、用爱包容的方式,才是作为父亲最深刻、也最柔软的觉醒。

02

科学铁证:

父爱的温度,决定家的高度。

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了:父亲在家庭里的情感投入,对孩子性格、心理健康乃至未来幸福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父母有时候得坦然承认自己的笨拙和失败,这样才能更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最近读书,发现了一个很有水平的亲子相处方式——作家刘墉和儿子的“晨间仪式”:每天早上出门前,父子俩都会击个掌,说一句“我爱你”,还要讲一个冷笑话。

你们可能觉得这些小动作太微不足道了。

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是家庭幸福的“能量锚点”,可以悄悄激活大脑里的奖赏回路,让孩子在一天天温暖的陪伴里,慢慢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会被激活,这不仅能帮他平复负面情绪,还能转化成面对问题、解决困难的动力。

所以说,父亲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扮演“超人”的角色。偶尔放下权威的架子,允许孩子看到自己的脆弱和真实,反而能让父子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牢固。

03

做“柔光型”父亲:

3个心法,扭转家庭磁场。

初为人父无疑是件苦差事。

那我们怎么成为既有力量又充满温度、“柔光型”的好父亲呢?给大家分享3个小心法:

1. 学会倾听,而不是急着指责。

这个方法其实比较简单,就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先放下批评,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你需要什么帮助?”

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他,也胜过千言万语。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因为同学的误会伤心大哭,我没急着劝他振作,而是坐下来抱抱他,让他把委屈说出来。

等他说完、情绪发泄出来后,他就说:“哎呀,感觉整个人轻松多了”。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依靠、可以倾诉的港湾,不是永远站在高处指点他的“大人”。

2. 以身作则,用行动传递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榜样。我们希望孩子诚实勇敢,就要自己先做到坦荡真诚;希望他们善良宽容,就要在生活中主动包容和体谅他人。

要知道,言传不如身教,行动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比如,父母自己犯错误要勇于承认,遇到矛盾的时候要主动沟通解决...这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格。

有个粉丝朋友问我,跟孩子道歉会不会有负面作用,她说:“如果孩子发现你并不总是对的,会不会在你身边没有安全感?”

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因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最终决定亲子关系亲疏的的,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3条。

3. 创造专属仪式感,加深亲子联结。

这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

忙碌之余,给家人留下一些专属于彼此的小仪式,比如每周固定一天一起运动、一年一起完成一件新鲜事。

如果你之前看过我的文章,肯定知道我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每周末带儿子去公园踢球,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从来都没间断过。

这几年下来,我们之间不仅有了聊不完的共同话题,这日复一日的陪伴也成我们彼此难忘的陪伴和回忆。

其实,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不在于你的声音有多大,而在于你的心里有多少温度和包容。
点个爱心,把这份温情转发给身边那个还不太会表达爱的爸爸吧:让他知道,他的柔软和陪伴,才是他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