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文化》2025年第2期
[古代文学与文化]
从字像到书像的创造
——以《晋公盘铭》为例 沈立岩 贺思谦
《文选》与明清方志艺文志的诗文编纂 王德明
跨时空的对话: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和陶诗”的美学意义 乔微微
明清小说中的女侠“仙化”现象考察 陈晨
[现代文学与文化] 主持人:鲍国华
近年来学术界对天津文学的研究和现代天津文学史的建构,在关注地方性的同时,也注重凸显其现代性和世界性,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正如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一论断所昭示的,地方性不应该对世界性的形成遮蔽,反而应该成为一种推动力。
收入本栏目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文学史建构、经典本文和经典作家,时间跨越近百年。
范伟的《重构天津现代文学史刍议》提出重构天津文学史的设想,意在提高地方文学史写作的学术品质。
李小茜的《民俗书写之于〈红旗谱〉的价值与意义》考察民俗书写对梁斌《红旗谱》中的民族形式生成的作用。
刘卫东的《论尹学芸小说中的“心结”》从“心结”的视角出发,凸显尹学芸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意识。这三篇论文对天津文学研究思路的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
重构天津现代文学史刍议 范伟
民俗书写之于《红旗谱》的价值与意义 李小茜
论尹学芸小说中的“心结” 刘卫东
[重大项目成果] 主持人:吴翔宇
儿童文学是朝向未来的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的特性体现在“中国”“儿童”与“文学”的复合关系上。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贯穿古今与中西两大板块,是透析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视角。
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多维思考》一文中,作者谭旭东力图构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视野,并将其纳入知识学科化的体系来探寻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在《新中国儿童文学的空间生产》一文中,笔者立足于新中国的特定语境,从空间的秩序、配置和互动的关系中探究新中国儿童文学作为国家文学的丰富图景。
在《20世纪早期“童心说”的乌托邦性》一文中,作者张梅对“童心说”做了知识考古,从中开掘了其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之于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意义,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多维思考 谭旭东
新中国儿童文学的空间生产 吴翔宇
20世纪早期“童心”说的乌托邦性 张梅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地方”抑或“地球”:“人类世”时代生态批评的尺度问题 刘英
英国汉学家夏金的海南之旅与苏东坡书写 王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世界文学理论:以阿吉兹·阿罕默德为中心 刘骏 刘雯
[文学文献]
和刻本《和靖先生诗集》考论 李俊标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补正五则 崔壮
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
主编:陈洪 乔以钢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部
邮编:30007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