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去世,毛主席悲痛得连续几天夜不能寐,半夜起床,挥笔写下唯一一首悼念战友的诗词《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毛主席对罗荣桓的逝世表现出的深切悲痛,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主席为什么对罗帅的趋势这么悲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认为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革命情谊深厚,“一辈子共事的人”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从秋收起义就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战友,两人共同经历了红军初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关键历史阶段。毛泽东曾评价:“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这种长达36年的革命情谊,使罗荣桓成为主席最信赖的战友之一。罗帅临终前仍强调“要跟着毛主席走”,体现了两人在政治信仰和革命道路上的高度一致。

2. 政治原则性与忠诚的典范

罗帅被主席称为“最守纪律”的党内“圣人”,他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例如,辽沈战役:罗帅坚决执行毛主席东攻打锦州的战略,纠正林彪的犹豫,成为战役胜利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帅是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人,毛主席的致胜法宝之一就是“政治领军”——用革命信念统军打仗,罗帅就是政治统军的代表。在长征中,不管如何艰难困苦,他自己不泄气,还鼓舞官兵们的士气。抗战在山东时,罗帅贯彻主席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坚持山地游击战,创造“翻边战术”,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悼诗中“国有疑难可问谁”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罗荣桓政治判断力的依赖。

3. 人格魅力的高度认可

罗帅为人忠厚老实,个人品格深受主席的推崇:

  • 他严于律己:拒绝特殊待遇,临终嘱托家人“搬到一般房子住”;教育子女“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反对特权思想.
  • 他顾全大局:即使病重仍坚持工作,提出“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 主席称赞他“对己严,待人宽”“能顾全大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帅的这些品质正是共产党人的写照,也使得他的人格熠熠生辉,照耀他人。

4. 历史背景下的不可替代性

1963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孤立),罗帅的逝世让主席顿感失去一位能“决疑难”的得力助手。主席曾就国防部长人选等听取罗帅的意见。毛主席《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国有疑难可问谁”,暗含对罗荣桓的赞许。

陈冠任《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说:“主席的悲痛不仅源于个人情感,更因罗荣桓是革命事业中‘原则性与人性光辉完美结合’的象征。他的逝世让毛主席深感‘失一臂膀’,这种损失在特殊历史时期尤为深刻。”该书为中共党史出版社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是近年来难得的红色历史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