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号仙槎,湖南道州(今永州道县)人,清代中期重要的官员、书法家,以探花入仕,官至户部尚书,同时作为书法世家“道州何氏”的开创者,其艺术与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何凌汉于嘉庆十年(1805年)高中乙丑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并担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等职,是清代中枢重臣。他“不治家产,惟好藏书”,注重家风教育,对子女书法训练极为严格,长子何绍基成为清代书法巨擘。 文化贡献作为学政与考官,他推动科举教育,其家族藏书与学术氛围为何绍基等后辈的成长奠定基础。

他的楷书以欧阳询为宗,融合颜真卿笔意,端庄隽秀,兼具“馆阁体”的严谨与文人雅气。 行书,取法《圣教序》和董其昌,笔力疏淡潇洒,代表作如《枯树赋》(湖南省博物馆藏),展现褚遂良遗韵与个人飘逸风格。虽早年习欧体,晚年尤崇颜真卿,作品沉稳优雅,技法精熟。 艺术定位其书法承唐启清,既有唐代台阁体的精致,又融入颜楷的宽博,被视为清代中期帖学传统的代表。

何凌汉四子皆擅书画,尤以何绍基成就最高。其严格的家教与艺术熏陶,使“道州何氏”成为清代书法史上罕见的四代传承世家。 何绍基为其所书《何凌汉神道碑》(楷书),以颜体为基,朴茂沉雄,被誉为“最倾心之作”,现存道县东洲草堂(残碑)及北大图书馆(初拓本)。

何凌汉被视作“嫁接唐楷与清代碑学的关键人物”,其子何绍基进一步将颜体与金石风融合,推动书法史上“第三个高峰”的形成。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