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0年初春的北京。

一辆老式吉普车缓缓驶入北京医院大门。车内,王稼祥靠在座椅上,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妻子朱仲丽紧紧握着他冰凉的手,眼中满是担忧。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

王稼祥微微点头,嘴角勉强扯出一丝微笑:"没事,比起长征时候,这点疼算不了什么。"

这是他们从河南信阳返回北京的第一天。过去一年在信阳的生活条件艰苦,王稼祥的旧伤不断发作,肠胃病也日益严重。朱仲丽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身躯,终于说服他向中央申请回京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的走廊里,几位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迅速推来轮椅,却被王稼祥摆手拒绝:"我还能走。"

"稼祥,别逞强了。"

王稼祥终于叹了口气,坐上了轮椅。在去往病房的路上,他回头望了一眼窗外的枯树枝丫,轻声道:"仲丽,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也是在医院,不过那是延安的窑洞医院..."

02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朱仲丽的眼前浮现出三十二年前的那个春日。

1938年的延安,刚从上海辗转来到延安的朱仲丽,被分配到边区医院担任外科医生。这个长沙姑娘活泼开朗,医术精湛,很快就被调往中央机关医务所工作。

那天下午,她正在给一位战士换药,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骚动。护士急匆匆跑进来:"朱医生,快!王主任受伤了!"

她抓起医药箱就往外跑,看见一位身材修长的男子被人搀扶着走进来,右腿裤管已经被鲜血浸透。那人眉头紧锁,却一声不吭,正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快躺下,我看看伤口。"朱仲丽利落地剪开他的裤管,露出了一道狰狞的伤口。

"不用麻药,直接处理吧。"王稼祥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现在药品紧张,留给重伤员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仲丽惊讶地抬头,对上他坚定的眼神:"这伤口很深,会很疼..."

"比起前线将士,这点疼算什么。"他淡淡地说,随手抓过一条毛巾咬在嘴里。

手术过程中,王稼祥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滚落,浸湿了枕头,但他硬是一声不吭。朱仲丽心中暗暗敬佩,手上的动作越发轻柔精准。缝合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也已经被汗水湿透。

"谢谢你,医生。"王稼祥虚弱地笑了笑,"你技术很好。"

"我叫朱仲丽,是新来的外科医生。"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自我介绍,"您需要好好休息,伤口不能沾水..."

就这样,他们第一次相识了。后来朱仲丽才知道,这位看似文弱的领导人在长征途中就受过重伤,弹片一直留在体内,时常引发高烧和疼痛。

03

回忆被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打断。病房里,王稼祥痛苦地蜷缩着身子,朱仲丽连忙扶他坐起,轻轻拍打他的后背。待咳嗽平息,她倒了杯温水递到他嘴边:"慢点喝。"

王稼祥喝了两口,突然握住她的手:"仲丽,这些年辛苦你了。"

朱仲丽眼眶一热,强笑道:"说什么傻话,我们是夫妻啊。"

窗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洒在病床上,为苍白的被单镀上一层金色。王稼祥的目光变得悠远:"还记得我们结婚那天吗?主席说要我好好照顾他的'长沙小妹'...可我这些年,反倒是你在照顾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正月,延安的窑洞前张灯结彩。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简陋的新房里,唯一的奢侈品是战友们凑钱买的一床新棉被。

"恭喜王主任啊,让我们湖南又多了一位女婿啊!"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趣道,"仲丽同志是我们长沙的小妹,你可不能欺负她啊!"

王稼祥笑着点头:"主席放心,我一定好好待她。"

朱仲丽羞红了脸,躲在王稼祥身后。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似严肃的领导人在生活中竟是如此温柔体贴。婚后第二天,王稼祥就郑重地对她说:"仲丽,虽然我的职务比你高,但在家里我们是平等的。你不要因为我是'首长'就事事迁就我。"

04

朱仲丽记得自己当时调皮地回答:"那你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饭吃药!"

想到这里,她不禁微笑起来。是啊,三十五年了,他们从未红过脸,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相濡以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王稼祥旧伤复发,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临行前夜,朱仲丽为他收拾行李,把每一件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

"仲丽,这次去苏联路途遥远,你留在国内吧。"王稼祥突然说。

朱仲丽手上的动作一顿,抬起头来:"为什么?我是医生,可以照顾你。"

"那边条件艰苦,而且..."

"而且什么?"朱仲丽走到他面前,直视他的眼睛,"王稼祥同志,我们现在是夫妻了,无论去哪里都应该在一起。除非...你觉得我会拖累你?"

王稼祥怔住了,随即失笑,伸手将她揽入怀中:"好,我们一起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的日子里,朱仲丽既是妻子又是医生,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王稼祥。每当深夜王稼祥因疼痛无法入睡时,她就为他按摩伤处,轻声哼唱家乡的民歌。有一次王稼祥高烧不退,朱仲丽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他的体温恢复正常。

1946年回国后,王稼祥被任命为东北局城工部部长,朱仲丽则担任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夜里,朱仲丽总是提前暖好被窝,为王稼祥准备好热水袋。

"仲丽,你不用这样..."王稼祥常常心疼地说。

"闭嘴,病人就要听医生的。"朱仲丽总是这样回答,然后两人相视一笑。

05

1951年回国后,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每次出国前,周恩来都会特意叮嘱:"带上朱医生,她照顾你我们才放心。"

朱仲丽也确实不负众望。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王稼祥因过度劳累胃病发作,疼得直冒冷汗。朱仲丽用随身携带的中药为他熬制汤药,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当王稼祥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会场上时,连周恩来都惊叹不已:"有朱医生在,稼祥同志就是铁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房的灯光渐渐亮起,打断了朱仲丽的回忆。护士进来为王稼祥测体温,小声对朱仲丽说:"朱医生,您也该休息了。"

朱仲丽摇摇头:"我再陪他一会儿。"

待护士离开后,王稼祥突然说:"仲丽,我想给主席和总理写封信。"

"现在?你的身体..."

"正是因为我身体不好,才更想为党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王稼祥艰难地坐起身,"我虽然听力差了,但脑子还能用。搞不了外事活动,做点调查研究总可以吧?"

朱仲丽知道劝不住他,只好拿来纸笔,扶着他慢慢写。信写完后,王稼祥已经精疲力尽,但眼中却闪烁着久违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12月18日,周恩来将王稼祥的信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批示:"可以。"很快,中央办公厅为王稼祥配备了秘书和司机,安排他做一些外事调研工作。朱仲丽则负责安排他的日常起居,确保他不过度劳累。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夏天,王稼祥的病情突然恶化。住院期间,老战友陈云、王震等都来看望他。每次有人来,王稼祥都强打精神,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客人一走,他就虚脱般地倒在床上。

"稼祥,你别硬撑了..."朱仲丽心疼地为他擦汗。

"没事..."王稼祥喘息着说,"能和老战友们说说话,我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1月的一个寒夜,王稼祥的心脏病突然发作。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他的生命体征仍然越来越弱。朱仲丽握着他冰凉的手,泪水模糊了视线。

"仲丽..."王稼祥突然睁开眼睛,声音微弱却坚定,"要永远...站在党和人民这边...跟紧主席和总理的步伐..."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当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时,朱仲丽伏在丈夫身上,失声痛哭。三十五年的相濡以沫,就此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