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晚,重庆的杨道金妻子在镜头前跪地求助的画面刺痛了无数人。她面容憔悴,声音嘶哑,称丈夫杨道金于5月25日被一名中介以“月薪过万”的承诺诱骗至云南某工厂“打螺丝”,但抵达后便彻底失联

家人连续15天拨打其电话均无人接听,所有短信石沉大海,焦虑已吞噬了整个家庭。47岁的杨道金是家中顶梁柱,膝下两个孩子与患病母亲的生计全压在他肩上,妻子仅靠打零工勉强维持日常开支,经济困顿逼得他不得不铤而走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介宣称云南有“高薪岗位”,但熟悉当地情况的网友直言不讳地指出疑点:云南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制造业岗位稀缺,普通工人月薪过万几乎不可能实现。多名云南本地打工者现身说法,证实当地工厂最高月薪仅5000元左右。

悬殊的薪资落差让杨道金家人强烈怀疑遭遇中介诈骗。妻子含泪控诉:“他是被生活逼走的,家里实在太缺钱了!”然而警方目前仅回应“已介入调查”,尚未公布任何实质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类悲剧并非孤例。相似剧本近年反复上演——境外“电诈园区”常以“包路费、月入十万”诱骗务工者,实则强迫受害人从事诈骗活动,完不成业绩便遭毒打、电击,赎金高达百万;国内“美丽贷”骗局则利用女性求职焦虑,以高薪为饵逼迫贷款整形,最终拒付薪酬。

尽管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今年昆明求职诈骗报案量仍同比飙升45%,底层群体求生欲与信息壁垒成了骗局滋生的温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道金的手机最后定位在云南某县城,但信号戛然而止,无法追踪具体位置。家人每日拨打十几个电话、发送几十条短信,回应的只有冰冷关机提示。他们曾尝试联系中介公司,对方电话早已停用,负责人消失无踪。

有网友建议向重庆劳动局投诉或联系云南反诈中心,但家人表示报警后仅被告知“等待结果”,正规渠道的冗长流程让他们倍感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舆论场中,一场关于“反困局”的讨论正在发酵。为何警示案例频发仍有人踏入陷阱?经济压力与认知局限构成双重枷锁,对杨道金这类家庭而言,万元月薪足以解决生存危机,绝望中极易忽略风险信号。

更令人忧心的是,诈骗模式持续升级:黑中介通过“温情搭讪”“费用连环套”等手段构建信任,再以体检费、押金等名目榨取钱财,甚至形成跨境贩卖链条。有网友推测,杨道金可能已被转移至境外或陷入非法拘禁,但这些仅是猜测,真相仍笼罩迷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道金妻子夜夜无眠,精神濒临崩溃。她守着丈夫的照片喃喃自语,两个孩子追问“爸爸去哪儿了”更让她心如刀绞。全家人唯一的寄托是那部沉默的手机,期盼它突然响起熟悉的声音。

当前呢,云南有关部门称调查仍在进行,而类似的跨国营救往往需协调多方力量,如昆明寻甸县曾联合使馆耗时半年解救柬埔寨受困青年。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仍在等待一个奇迹或或至少,一个答案。

  • 免责声明:
  • 本文内容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旨在提供客观视角。读者应自行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不涉及个人观点或推测。如需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渠道或相关新闻报道。本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