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隔壁王大爷领的养老金比我多两倍” 的话题在小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吐槽不公,有人感叹差距,可很少有人想过:养老金的初衷,从来不是比谁领得多,而是让每个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翻开养老金的 “出生证明”,它诞生的核心使命就是普惠性。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建立职工养老制度,当时的目标很纯粹 —— 让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的工人、干部在晚年有口热饭吃。到了今天,这个目标早已突破 “体制内” 的界限:无论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工地搬砖的农民工,还是街边卖早点的个体户,甚至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城乡居民,都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在晚年领取一份稳定收入。
普惠性,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在云南大山深处,65 岁的张奶奶每月能收到 180 元城乡居民养老金。这笔钱虽不多,却能换来米面油;在东北老工业区,破产国企职工王师傅靠着基础养老金,终于不用再为医药费发愁。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10.7 亿,覆盖率超过 95%,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 “张奶奶”“王师傅” 的安心晚年。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追求普惠,为什么养老金差距还这么大?这恰恰是普惠性的另一种体现。我国养老金制度采用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原则,既保证低收入群体有基础保障,又鼓励高收入群体多缴费提升待遇。就像给每个人发一把伞,收入高的人伞面更大更结实,但所有人都不会被雨淋透。
更重要的是,普惠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锅饭”。近年来,国家连续 19 年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方式不断完善,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像给养老保障体系装上了 “升级补丁”,让普惠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
下次再听到有人抱怨养老金不公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当我们讨论养老金,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生命的黄昏,依然保有尊严与温暖。这份普惠性,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也是我们每个人未来的托底保障。毕竟,今天为普惠性点赞的我们,明天也会成为被普惠性守护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