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 Signature 系列(醇音系列)是索尼音频产品线当中,最高阶,最专注,同样也是最为极致的一款产品。有别于其他的产品线,工程师和设计师通力合作而打造的醇音系列,处处都透露着「专业」的气息。
当然,这样的气息除了从外观上看得到,从它们的价位上也可见一斑。
2018 年 8 月 9 日,正值香港高级试听展 2018 前夕,索尼在香港发布了一些列高端发烧定位的音频新品。没过多久,在去年 9 月的时候我就已经体验了其中一款五单元动铁旗舰型号——IER-M9。不得不说,IER-M9 带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不用「U 盘」设计这么简单,它的声音表现足以令我着迷。
而实际上,拥有五单元动铁规格的 IER-M9 还不是最顶级的一款,在此之上,还有一款入耳式「真·旗舰」耳机型号—— IER-Z1R。这也是索尼首款售价破万的量产入耳式耳机,与 7999 元的 M9 相比,预算再上调 5000 元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问,最近我终于借到了一条 IER-Z1R 来体验一番。既然Signature 系列(醇音系列)是设计师和工程师通力合作的成品,那么让我们先从它的外观设计说起。
与身价相符的「轻奢」外观设计
Z1R 的包装设计显然与 M9 有所不同,作为一款更高级别的真旗舰型号,Z1R 选用了立方体式的包装设计,顶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标配的耳机收纳盒。收纳盒的顶部依旧为金属材质,而周边包围则改为了皮质(IER-M9 的收纳盒为尼龙材质),Z1R 的两颗耳机腔体就位于其中。
▲ 图片来自 索尼随身影音
下方收纳配件的地方采用了抽屉式结构,自上而下还有三层抽屉,分别放置了一条 3.5mm 接口的 mmcx 音频线,一条 4.4mm 接口的 mmcx平衡线。而最下方为产品说明书以及标配耳塞。
索尼为 Z1R 配备了两套不同的耳塞,包括了一套七个规格的混合硅胶耳塞,以及一套六个规格的三重舒适耳塞。
从收纳盒中取出耳机腔体,初上手的金属质感确实带来了不错的触感,手感与不锈钢材质相似,但表面的触感要更加细腻一些。所以实际上金属腔体使用的是一种名为「锆」(Zironium)的合金材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打造而成。我查询了一下,这种材质的好处在于不太容易刮花或留下痕迹,拥有较强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而且在保证高硬度的同时,重量也能保持轻盈。
腔体表面还有着「JAPAN」的标识,代表着 IER-Z1R 是由日本本土的索尼太阳工厂手工组装而成的身份。
采用了较为主流的 mmcx 接口之余,IER-Z1R 的接口尺寸设计得比较大,后续在换线时应该能够兼容更多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可能考虑到 mmcx 接口易损且易入水,所以在接口外侧腔体出设计增加了一层保护层,有效地让线材连接时更加紧密,线材出现晃动时也不会造成接口处的断裂。
在外壳表面部分,IER-Z1R 配有精细打磨过的「鱼鳞纹」图案,在光线的映射下熠熠生辉,有点中钻石般的观感。比起碳纤面板的 IER-M9,Z1R 腔体的光泽显然要更加抢眼,佩戴的时候也更明显一些。用通俗一些的话语去形容,就是未戴就先见贵气。
外观上的亮色设计其实早已在 IER-Z1R 的「西装搭配」播放器—— 索尼「金砖」上已经出现过,通体金色的突出外观一眼就能看出它昂贵的价位和旗舰的身段。
腔体设计方面,正如之前体验 IER-M9 耳机的时候所述,这一届的索尼耳机终于不是「U 盘」式设计了,但有别于主打监听特性的 M7和 M9,Z1R 的腔体尺寸显然不在同一个级别,要硕大许多。
因此,在佩戴的时候,IER-Z1R 的重量和体积对于小耳朵用户来说并不是特别友好,贴合程度会稍差一些。但对于我来说,这样的佩戴贴合度恰到好处,耳机重心都往耳侧靠拢,虽然单元的体积和重量摆在那里,但长时间佩戴也没有任何不适。
Z1R 的型号就代表着当下索尼声学的旗舰水准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索尼目前产品线当中,拥有两款手机过万元的耳机产品,而且非常碰巧,两款耳机的后缀名称都是 Z1R,两者之间都有着相似之处。
这一代的醇音系列(Signature Series)重新调整了设计重心,工程师和设计师在研发的开始阶段就相互合作,敲定必要的结构、形状和理念,以获得高水平的音质。
——索尼艺术总监 Tomoaki Takuma
IER-Z1R 采用了索尼重新设计的 HD 混合式驱动单元系统,为「两圈一铁」配置的圈铁耳机,由「5mm 动圈超高音频单元 + 平衡电枢单元 + 12mm 动圈全频单元」所组成。
虽然只使用了三个驱动单元,但 Z1R 的硕大腔体并不简单,内部自然要「堆重料」。
在锆合金面板的水平面上,索尼放置了一颗较大尺寸 12mm 的动圈驱动单元,与「同名」的 MDR-Z1R 的驱动单元相似,也采用了索尼自研的镁质圆顶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的设计,说这个就是入耳版 MDR-Z1R 的驱动单元也不为过。
随后是一枚镁合金振膜 BA(平衡电枢)驱动单元,采用镀银 OFC 音圈和镀金端子,这枚动铁单元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主要负责高频部分的处理。
除了这枚动铁单元,另外还有一个负责「超高频」的 5mm 动圈驱动单元。得益于全新开发的镀铝 LCP(液晶高分子)振膜和外部磁路,这枚超高频单元最高能实现约 100kHz 的频率响应,这一点也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高水准的数据了,更何况 IER-Z1R 作为一款入耳式耳机能达到这样的质素,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自此,这三枚驱动单元就组成了 IER-Z1R 的三重驱动一体化结构。
通过官方的解剖图可以看到,IER-Z1R 不但拥有一个锆合金腔体外壳,而且在内部还有一个采用镁合金作为主要材质打造的内壳,内壳主要用于配合镁合金振膜的动铁单元,从而使动铁单元和动圈单元区分开来,工作时互不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让那个 5mm 的超高频动圈发挥出 100kHz 的频响实力,索尼将这颗单元直接放置在声学导管同轴的位置,正正对着单元管道。而另外的两颗单元也位列其后。
为了照顾最末尾的动圈单元以及营造「空气感」,索尼特意放置了一条导音管连接到驱动单元后延伸的声腔,可以有效地实现空气流通,带来更加明显的结像感和平滑的声音表现。
至于电路设计方面,IER-Z1R 就采用了索尼定制的音响级薄膜电容,带来低失真的效果,有效抑制电器干扰和信号路径损耗,保证音质输出的效果。
入耳式耳机,也有自然通透的「空气感」
Z1R 的阻抗为 40 Ω(1kHz),虽然看起来很吃推力,但实际上却不算很难推得动。直接用 3.5mm 的配合手机和更便携一些的播放器其实都能出声,转接某族的 USB-C DAC 也有着尚可的动态表现。
当然,这条 3.5mm OFC 镀银材质耳机线应该不完全是为手机而准备的,毕竟还有好一些老款强推力播放器仍然采用 3.5mm 的接口。
尽管小设备的推力并没有将 Z1R 的实力完全发挥出来,但已经能获得超过其他耳机去搭配试听所获得的体验。所以我用 3.5mm 线材与手机搭配试听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脱下耳机或者直接喊出「推力不足」或者「压根就不能听」的话语,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神奇的。
不过,肯定是不会非常多的人去买 IER-Z1R 回家搭配手机听歌的吧。而且 IER-Z1R 在 4.4mm 平衡线的搭配上才是「真我」的表现。当我换上平衡线,并把前端一个个地从 ZX300A 换成 NW-WM1A「黑砖」以及 NW-WM1Z 「金砖」的时候,IER-Z1R 会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声音表现。信息量和解析力的稳步提升自然不用多说,但最为明显的提升还是来自于声场会变得越来越开阔。
尤其是配合「金砖」去试听时,优秀的分离度令到 IER-Z1R 为我带来了入耳式耳机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感,一刹那我以为我还佩戴着一个头戴式的耳机,声音非常之自然,这时候再次诠释了所谓的「Feel the air」是什么意思了。
这一点也是 IER-Z1R 与 IER-M9 之间最为明显的一个差距。正如微博网友所形容的,M9 的声场是篮球场的话,那 Z1R 就是一整个鸟巢体育馆了。
而这样的「空气感」主要来自于索尼特别设计的 12mm 动圈全频单元,声音表现也非常饱满,提供了充足的低频量感,有足够的回弹表现,带来了很纯正的低频表现,但下潜就不算太深。得益于出色的微动态表现,中高频段更是它的拿手好戏,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频部分的敏感度,索尼加入了新开发的动铁单元,进而拉升了解析力和中高音还原。
众所周知,一般 Hi-Res 规格的高频仅延伸至 40kHz,但实际上 DSD/SACD 的理论规格是可以高达 100kHz 的水准,可达到这个规格的耳机并不算很多,入耳式耳机更是少之又少。而旗舰级别的 IER-Z1R 就借助了那颗 5mm 的超高频单元来达到这一水平,这部分规格的声音都是人耳
而且,在「两圈一铁」的混合单元耳机设计当中,三枚单元的恰如其分的改进相位结构,使得 IER-Z1R 的三频衔接是有着非常自然的表现,带来顺滑的声音质感。
虽然索尼「金砖」是官方所述的便携式「西装」搭配,但其实「金砖」都还未能够发挥出 IER-Z1R 十成的功力。
如果要问,IER-Z1R 的最佳搭配前端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早前的 Sony Expo 2019 上就问过索尼的小哥哥,他想都没想就指着放在一旁的「索六万」DMP-Z1 了(我一点儿都不意外这个答案)。搭配 4.4 平衡口试听之后(忘记留意线材是默认还是升级线了),除了能够完全推开两枚动圈单元以外,三频的表现都会更加通透自然,声场表现我甚至觉得要比头戴式的 Z1R 都要好。
整体而言,索尼 IER-Z1R 确实无愧于「真·旗舰」的称号,无论是用料做工,还是音质表现,在体验之后再回头看一眼其 12999 元的定价,反而想说出我的梁姓好友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买吧,不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