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倪 浩
“美国现在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据德国电视一台17日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幅减少,中国在今年1月至3月期间德国对外贸易最重要伙伴国名单中排名第二,被美国反超。经济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双边贸易数字的起伏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两个经济体产业链合作的真实情况。在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等产品加征关税之际,欧洲要谨慎考虑对华贸易关系。
对华汽车出口同比下降6.8%
德国联邦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德中两国间的外贸额总计为600亿欧元,而同期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更高,为632亿欧元。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在去年全年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次被美国反超的原因是德国自中国的进口总额同比下降12%,对华出口下降1.1%,其中汽车出口同比下降了6.8%。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18日称,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宛鑫将来自中国的进口下降归因于德国经济发展疲软。由于德国从国外的进口总体上越来越少,影响到与中国的贸易。“中国是德国最大的采购市场,”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德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进行生产,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初级产品将减少。
上海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德贸易规模一季度同比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德国企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扩大在中国生产后,一些中德原来的双边贸易转变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在德国汽车企业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郑春荣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企业的供应链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在中国生产、以中国为市场并销往全球。中德间的经济关系实际上进一步加深了,却没有完全反映在贸易数据上。”
另外,郑春荣认为,中国企业经过科技创新,其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因此会对传统的经济强国产生替代效应,一些传统的需要进口的工业领域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从而减少对外部的进口。这种替代效应体现在与韩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经济关系上,从而减少双方的贸易数字。
是否效仿美国?压力来到欧盟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外贸数据的时机,正值美国宣布将对电动车等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之际,压力来到正在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欧盟。《慕尼黑水星报》称,如果欧洲效仿美国的做法,德国可能会进一步失去作为中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有观察人士预计,欧盟委员会将在未来几周内宣布提高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尽管幅度远不及美国设定的水平。目前,有许多德国经济界人士认为,如果在对华关税方面效仿美国,德国制造业将深受其苦。
德国《经济周刊》表示,德国联邦政府对欧盟委员会的惩罚性关税讨论存在不同的声音。因为德国的关键产业——汽车工业正面临压力。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德国生产的汽车中有3/4销往海外。对大众、宝马、奔驰三家车企来说,中国市场无法替代,三家企业在华销量远超在德国的销量。
“欧洲制造商,尤其是德国制造商,能否从美国的决定中受益?答案是:不!”德国《南德意志报》称,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实施后,德国汽车制造商未来或许能在美国销售更多汽车,但这种以牺牲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利益为代价获得的好处,远远低于德企未来面临的风险。如果欧盟介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遭到沉重打击。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访问瑞典时称,与美国公司不同,欧洲公司在中国销售了许多汽车,而且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当中,有很多来自欧洲自己的品牌。
“德国制造”与中国关系密切
德媒称,如果欧盟效仿美国征收保护性关税,受中国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影响最大的将会是德企,它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多年来不断增长。目前大众汽车近35%的业务在中国开展,宝马的份额也超过30%。“保护主义引发了关税的螺旋式上升,导致了新的关税。”宝马CEO齐普策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警告欧盟可能对中国汽车进口征收更高的关税。
事实上,从汽车制造商到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再到化学工业等,整个德国工业所需的稀有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都与中国有密切关系。德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商品供应国。今年一季度德国进口的光伏设备中有85.4%来自中国,86.3%的便携式电脑、60.5%的智能手机和45.4%的锂离子电池也都来自中国。
德国《商务内幕》网站18日的文章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德国企业的重要性急剧增加。中国经济的崛起甚至与德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企业受益于巨大的中国市场,企业和消费者也受益于廉价进口产品。尽管近来德国整体对外贸易连续几个月实现高顺差,但对中国的贸易呈现逆差。
郑春荣认为,西方一些国家目前致力于在经济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即便西方国家将目光转向东南亚或者墨西哥等国家寻求对中国的替代,但这些国家仍然深嵌在中国的产业链中。郑春荣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双边贸易数字的起伏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两个经济体产业链合作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