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孙正义和马云,这对昔日的黄金搭档,如今却渐行渐远。

软银集团近日宣布,已出售其持有的几乎所有阿里巴巴集团的股份,套现高达2097亿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持有阿里股份长达23年之后,孙正义终于选择了全身而退。

而随着这位外国投资人的离场,阿里巴巴终于变成了真正的"中国制造"吗?

20亿投资,回报5万亿

孙正义出生于日本,自小就展现出不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岁那年,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凭借超群的智慧和顽强的努力,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高中学业,随后成功考入世界顶尖学府之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一步步将软银打造成了科技投资领域的巨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中国杭州的一场历史性会面悄然上演。

那个时刻,马云与他并肩的“十八罗汉”正携手筹备一个宏大的梦想——创建阿里巴巴互联网公司,尽管在外人眼中,这一梦想如同天方夜谭般难以触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孙正义与马云首次会面的短短十分钟里,这次会面戏剧性地扭转了所有的预期。

孙正义果断地抉择,无惧风险地向这个前路茫茫的项目掷入2000万美元,这一行为在众人眼中无异于一场勇敢的豪赌,却也深刻映证了他超凡的预见力与果敢的决策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支持并未止步。

之后孙正义果断地再次伸出援手,通过追加4000万美元的投资,为阿里巴巴筑起了坚实的后盾,使其在电商领域的激烈较量中稳住了局面,并最终助力阿里巴巴摘取了胜利的桂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规模IPO之一,软银作为其最大股东,其最初投资所转化的股份价值惊人地膨胀了近2900倍,这一飞涨不仅让孙正义的个人财富急剧攀升至166亿美元,也使他顺利登顶,成为日本首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投资神话,尤其是对阿里巴巴的成功押注,不仅巩固了他“投资教父”的地位,也向世界展示了他对于互联网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敢于豪赌的商业胆略。

孙正义的故事并非只有阿里巴巴这一个。早在1995年,他慧眼识珠,投资了初创时期的雅虎,这笔投资同样为他带来了百倍以上的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投资之路总是充满变数。自2019年起,软银愿景基金在一系列投资项目上的挫败,特别是WeWork和Wag的显著失利,将孙正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的风口浪尖。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他不得不大量减持阿里巴巴的股份,软银的持股比例因此急剧下降,这不仅让人质疑孙正义是否对阿里巴巴失去了信心,也让人反思他过去那种大刀阔斧投资风格的可持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软银转身与阿里重生

近年来,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态度确实变得有些耐人寻味。

自2016年起,为了筹集资金进行其他项目的收购,比如英国芯片制造商ARM,软银不断减少持有的阿里股份,累计套现金额超过了千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在阿里巴巴面临挑战的关键节点,作为大股东的软银非但没有给予强力支援,反而持续大幅度减持,这种行为让人感到心寒,仿佛是在关键时刻抽身离去,给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而今随着软银的全面退出,阿里巴巴迎来了“中国化”新篇章,这对于中国互联网界而言,无疑是标志性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阿里巴巴虽然业务规模庞大,但由于外资股东的影响,其“中国公司”的身份并未得到完全认同,直至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视作真正的本土企业。

软银做出这一决策背后,市场猜测纷纷,其中不乏关于阿里巴巴增长遇到瓶颈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2024年1月24日“独家|马云取代软银成为阿里巴巴最大股东”

尽管阿里的困境与软银自身的财务损失相比显得不那么严重,但软银为了自救,不得不采取清空阿里股份的举措,因为这部分股份已成为其回笼资金、缓解危机的重要手段。

软银在阿里上的原始投资成本不高,但减持所获的资金已是成本的数百倍,这在短期内对软银来说是个无奈却必要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2024年1月24日“软银清仓阿里巴巴转投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孙正义领导下的软银,在其他投资领域屡遭挫败,巨额投资未能实现预期回报,促使软银将重心转向ARM,希望这家芯片公司能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重振其投资帝国的辉煌。

尽管外界对此并不看好,认为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市场竞争激烈,且ARM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孙正义依然坚持,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投资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软银的退场,让马云及其团队重新掌握了阿里的主导权。

马云虽已退休,但作为永久合伙人,他的影响力依旧深远。

近期阿里的一系列高层调整和战略转向,无不显露出马云的深远布局和对创新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任CEO吴泳铭的任命,以及背后的一系列变革,都深深烙印着马云的战略思考和决心,他如同隐形的舵手,引领着阿里巴巴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阿里的改革

在马云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这段时间里,电商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晋电商平台犹如春日竹笋般层出不穷,对阿里巴巴这样的行业巨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商业报》的一篇深度报道中,详尽描绘了马云回国后与淘天集团的领军人物吴泳铭进行的一次闭门会谈,该会谈的核心议题直指阿里巴巴未来的战略路径,双方深入交换了对企业发展蓝图的远见与思索。

在深入分析市场变化和企业现状后,二人共同作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战略决策——“回归用户”,将其作为阿里巴巴接下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重新审视并优化产品和服务,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即将到来的“618”购物节,阿里巴巴展现出了充分的准备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5月6日起,天猫商家便已开始积极报名参与,而今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取消了预售环节,这意味着消费者无需等待,可在5月20日晚8点直接享受优惠购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改变简化了购物流程,提高了消费者的即时满意度,同时,阿里巴巴打破了天猫与淘宝之间的界限,让所有用户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其目的显而易见,即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阿里这一系列变革举措,不仅体现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快速反应,也让人不禁重新评估孙正义当初的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流逝,孙正义当初选择出售阿里巴巴股份而转向投资英国ARM芯片设计公司的决策,是否会在日后引起他的反思或遗憾,成为了业界一个饶有趣味且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马云个人虽然减少了商业活动,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他更多地投身于教育和公益事业,比如在2023年6月成为日本京都大学的客座讲师,分享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见解,随后又低调访问尼泊尔,似乎在享受一种更加宁静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马云的商业智慧和对未来的布局仍备受关注。

然而马云的商业帝国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蚂蚁金服的上市风波,引发了广泛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蚂蚁金服自成立以来,目标明确,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透明的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亿万用户和小微企业,其用户基础和市场估值迅速增长,一度达到上市边缘。

然而政府对其紧急叫停,背后反映出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以及对个人信息安全和市场秩序的严格监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蚂蚁金服庞大的信贷规模和潜在的违约风险,促使政府出手干预,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这一系列事件,让公众对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马云的商业抱负虽宏大,但任何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都需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进行,保障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商报,2023年8月22日“ARM出手年内全球最大IPO”

结语

外资的撤离,给中国经济的棋局带来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直接反馈,也映射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

但另一方面,外资撤离的浪潮也倒逼中国经济加速转型,从依赖外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财经,2024年5月14日“阿里发布2024财年Q4及全年业绩:全年收入9411.68亿元,利润1650.28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些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新活力与竞争力。

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步探索与尝试,都将是构筑中国经济韧性与自主性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