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来聊聊一个让咱们深思的现象级话题,一个关于天才少女姜萍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世界从不缺少天才,但有时候,天才的光芒似乎被那些老套的规矩给遮蔽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专学校里,一位年仅17岁的女生,用她的数学天赋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

不仅让她跻身前12名,更是在众多世界顶尖名校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前30名中唯一的女性。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所在学校的一次巨大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当大家还在为这位天才少女的成就欢呼时,一个问题悄然浮现:

这位天才少女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她的家乡,涟水中专,能否继续成为她成长的摇篮?还是会有更大的舞台在等待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位数学界的新星会不会引起国内外名校的注意。特别是她心中理想的大学——浙江大学,会不会向她伸出橄榄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浙大的回应却是“按规定办事”,这似乎在暗示,尽管姜萍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浙大看来,她可能还不足以成为他们眼中的特殊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国外的顶尖名校却对姜萍敞开了大门,哈佛的校友和面试官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有哈佛出身的博主喊话:“姑娘,只要你足够优秀,其他的事情我们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幕,无疑是对某些教育观念的一次强烈讽刺。一个傲慢的官僚态度与一个求贤若渴的开放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咱们国内的教育选拔机制,是不是太死板了?是不是应该像哈佛那样,对天才敞开怀抱,而不是用一纸规定把他们拒之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们从不缺少天才,但很多时候,这些天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记得北大早年,蔡元培等人主持的时候,他们对待天才的态度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臧克家、朱自清等人,即便数学成绩不佳,也能凭借文学才华进入北大。但现在,咱们是不是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真正的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儿也反映出了咱们社会的一种偏见。一个中专生,就算成绩再好,也难逃“出身论”的枷锁。这不就像是“一叶障目”,只看到了她的学历,没看到她的能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姜萍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领域的天才,关键在于咱们是否愿意给予他们机会和支持。

所以,咱们是不是应该“放下身段,拥抱天才”,让咱们的教育更加开放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