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王朝1566》,从谭纶对海瑞说过这么一句话:

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这番话几乎是剧眼一般的存在,只不过谭纶没有说全,还藏着下半句……

故事的大背景,就是国库亏空

多年来嘉靖肆意挥霍,文武百官又贪得无厌,拆东墙补西墙,结果东西南北墙都拆了,还是留了个大窟窿。

这时候东南闹倭患,北方要提防游牧民族,内部天灾频仍,朝廷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

再这么搞下去,偌大一个朝廷,连基本的运转都维持不下去了。

于是,主意就打到了老百姓的头上。搞钱专业户老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改稻为桑。

在御前财务会议上,老严嵩上下嘴皮一碰,说丝绸可以卖高价赚大钱,描绘了改稻为桑的美好蓝图。

结果,任你官员说得天花乱坠,老百姓就是不愿意,蓝图再美好也没法落地。

丝绸是能卖高价,种桑养蚕附加值高也是事实,但是自古这种附加值跟老百姓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养蚕产出来的丝,说破大天也就是个初级农产品,贪官奸商们不会把利润分给种田的苦哈哈们。

后来赵贞吉以半价逼买生丝,就说明种桑还不如种稻,老百姓又不傻,怎么会同意改稻为桑呢?

所以即便是严世蕃指使决堤淹田,把稻农们逼得走投无路,改稻为桑也不过就是做成了夹生饭。

眼看打老百姓的主意行不通,他们又盯上了商人,沈一石就成了刀俎之下的鱼肉。

就像严嵩说的:

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下民虽然易虐,但也不可逼迫过甚,弓弦绷断了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商人也不都是任人宰割的。老百姓不傻,沈一石更不傻,狡兔尚且有三窟呢。

大祸临头的沈一石,一把火把自己的一切烧得灰飞烟灭。

等抄了沈一石的家,大家才发现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资产已所剩无几。

无论是被贪官污吏榨干了也好,还是沈一石提前转移财产也罢,反正钱没了,临了还被他嘲讽了一把: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改稻为桑黄了,抄沈一石的家以解燃眉之急的打算也落空了,这个局面就是谭纶没有说出来的那半句话。

差一点就激起民变了,沈一石也被逼死了,接下来该打谁的主意呢?当然是谁有钱就打谁的主意。

谁有钱呢?显然是贪官。沈一石的死,成了压垮贪官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贪官也不只是严嵩父子以及严党那些人,徐阶张居正他们也不见得是什么好鸟。

那为什么倒霉的却只有严党呢?

此时的严党,上完成不了嘉靖安排的搞钱任务,中间有政敌推波助澜,把柄还被沈一石摆在了台面上。

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墙倒众人推也就成了必然。

他们最后的价值,也就是把贪赃枉法得来的家财贡献出来填补国库的亏空了。

此剧的末尾,有一个长江黄河论,长江水清,黄河水浊,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浊而偏废。

我曾粗浅地把严党视为黄河,把徐阶一派比作长江,后来想想,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这个故事里,真正的长江或许就是海瑞、王用汲那么几个人而已。

严党固然是黄河,但徐阶等人同样是黄河,甚至连表面上仙风道骨的嘉靖也是黄河。

长江不会断流,黄河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