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暴论——

市面上或许根本不存在性价比手机,所谓的性价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精准的刀法,它舍弃了一些我们不常用到的东西,并且在我们看不到或者很少关注的地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取舍。

因此买这类手机,我们不仅要看它宣传了什么,更要看它没宣传什么,有时候看不见的地方,比看得见的成本来得更高,便宜背后都有代价,那些没宣传到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手机厂商动刀。

呐,之所以我这么说,是因为现在手机市场真的挺卷的,对比起国外手机市场的风平浪静,苹果和三星的 “ 互相谦让 ” ,国内手机市场真卷到没边。

两三千块钱的中端机就拥有旗舰级的性能,而且它们在屏幕、影像、外观质感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包括厂商在宣传自家手机的时候,也都是拿类似 “ 普及旗舰体验 ” 这种方向做的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啊:如今中端机跟旗舰机差距已经很小,这类中端机性价比确实高。

不可否认这两年中端机提升确实大,然而厂商的话咱也不能全信,虽然它们跟旗舰机差距确实在缩小,但如果真掰开了说,能普及的东西还挺多,而且有些功能补全之后,是真的能帮大忙的!

先来说几个我认为是刚需的功能吧。

现在几乎是台安卓就有 NFC 和红外,但双频 GPS 和三频北斗在中端机里还是比较稀罕的东西。

别的不说,最近推出的这批中端机,就有手机不支持这俩功能,导致它们的定位导航精度差点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特意找来两台手机对比了下。

发现支持三频北斗的手机,它平时搜到的卫星数量就是比那些仅支持双频北斗的手机要多,而且双频 GPS 在导航的时候,基本每次都能精确区分两条相近的路线,然而单频 GPS 有时候就不行。

左:三频北斗,右:双频北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我就遇到了这么个事儿,当时我在打车的时候,头顶有一条立交桥,我们在桥下旁边的道路上,师傅在桥正下方的地面道路上,按照导航,他需要在红绿灯路口拐到我们这条路上。

但是他的手机导航上面就看不到这个信息,蓝色是网约车师傅应该接我的路线,结果他没拐弯,走了红色路线,最后只能是他在前面的路口重新右拐,我们往前走了点,才顺利上了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相信基本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拿手机定位或者导航的时候,对网约车师傅来说,阉割双频 GPS 和三频北斗甚至还会影响他们赚钱。

说到这个,前阵子我还特意问了下业内人士,单频 GPS 和双频 GPS 成本到底相差多少,结果那边给到的答复是,不到 2 块钱。

虽然说手机行业的净利润普遍不是很高,这 2 块钱的成本影响真不小,但对于很多买中端机的人,特别是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而言,这个功能往往特别有用。

像这样的成本,摊到用户身上,有刚需的人应该也会买账。

包括 4G 和 5G 网络频段也是。

之前咱们就聊过,手机需要频段支持,才能搜到对应的 4G 和 5G 信号,频段越多能用的网络就越多,手机想拿到入网许可,必须支持指定频段,至于要求之外的频段就由厂商自己决定要不要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增加频段天线设计也要改,这里面涉及到滤波器和专利两个方面的成本。

很多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在自家中低端手机的频段支持上普遍都是讲究一个够用就行,只有各家的旗舰才会考虑支持更多频段,不过频段对我们来说肯定是多多益善。

我随便找了一家品牌,看了下中端机跟旗舰机所支持的频段,结果并不意外,中端机确实少了好几个频段:

某品牌 “ 性能旗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品牌 “ 真旗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频段这玩意,跟 IP68 和 USB 3.X 接口一样,绝对算得是 “ 我可以不用,但你最好都给 ” 的东西。

可能平时用不出啥区别,但一旦某天你来兴致了说走就走,或者去了哪个人爆炸多的地方,那可能就是有网和没网的区别。

还有,你别看现在中端机基本都用上了 1.5K 屏幕,有些甚至搭载的还是 2K 屏,而且它们在色深、色域、色准还有护眼这块的表现也都开始向旗舰看齐,但是这些指标相同,不代表显示效果就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最基础的发光材料还有屏幕技术这块,中端机跟旗舰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那些旗舰机基本都搭载了最新屏幕,比如华星光电 C8、京东方 X1 以及三星 E7,它们在做到更低功耗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屏幕亮度,而且它们所支持的 8T LTPO 技术,可以让屏幕刷新率在多档位切换丝滑又省电,然而很多中端机就没这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么说吧,在目前已经发布的这批中端机里,使用最新发光材料,并且支持 8T LTPO 的手机,我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先不说屏幕到底省不省电,它们的亮度优势确实显而易见,旗舰机的屏幕基本都是奔着 4000nit 往上去,然而到了中端机上就直接砍半,很多中端机,它们的屏幕峰值亮度普遍都没超过 2000ni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平常这两者的亮度差异没什么影响,但是在看电影 or 在户外的时候,旗舰机屏幕看上去就是一眼通透。

不过吧,这事儿也不太能强求。

根据业内老哥的说法,现阶段一块 8T LTPO 屏幕的成本差不多是普通 LTPO 屏幕的 1.5 倍,这个成本确实会增加不少。

如果你觉得现在中端机的屏幕显示效果已经够好,没必要像旗舰机那样做到极致,那么这里还有一项参数你肯定会在意,那就是屏幕的触控采样率。

它直接决定了手指在操作屏幕的时候,屏幕跟不跟手。

之前我从旗舰机换到中端机的时候,发现某些手机特别不跟手,尤其是在刷微博的时候,屏幕做不到指哪打哪,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触控采样率缘故, 240Hz 、 360Hz 、 480Hz 触控采样率体验完全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有些手机甚至还会给屏幕做雨水触控,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功能没啥,但直到真正用上才发现这玩意真好用。

杭州这边经常下特别小的毛毛雨,我自己感觉得完全不用打伞,结果我原本用的那台一加 11,屏幕上有一点儿水,就完全点不了了,触控失灵,特别让人抓狂。

后来换了支持雨水触控的一加 12 就完全没这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我说的这些,基本都可以算作是刚需,至于像是无线充电、对称双扬声器、大面积线性马达、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认证这些,则是属于那种我可以接受没有或者次一点,但还是希望能够加上的东西。

各位应该不难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需要成本。

比如现在一个无线充电模块的成本就要 5 块钱,这还是在产业链成熟之后降本增效的结果,要不然还会更贵。

一直以来手机厂商做中端机的策略就是——我先在你们在意的地方堆料,比如处理器、内存还有存储规格,至于不关注或者看不到的地方,则是选择性堆料,堆了料我就大力宣传,没堆料索性就不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我说手机厂商这么做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它们也算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且很多人买中端机关心的就是性能。

甚至至今网上还有不少唯性能论的用户,手机性能上去之后,起码它们的风评总归不会太差。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咱们也不指望有一台中端机,在各方面真能够对标旗舰,只能说每台手机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平时在选手机、做决定的时候,除了重点关注关键参数,也可以留意下这些地方。

当然咱们也不能惯着厂商。

某些功能,比如影像算法、系统动画,还有特色功能啥的,中端机明明具备那个条件,而且就算加上也不会带来额外成本,但厂商为还是刻意在中端机上阉割掉这些,人为制造差异化,这做法就有点恶心人了。

市场上这么多手机厂商,有哪些是真的在为用户着想,还是只是应付着喊几句口号,在这些细节之中就能够有所体现,中端机普及旗舰体验,现阶段仅仅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