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系浪浪。

最近养老金上涨3%的事,悄咪咪地上了热搜

跟之前一样,大伙儿又吵了起来。

老年人觉得上涨比例太低了,怎么一年比一年低,不过想到退休金比年轻人工资高,心理又平衡了不少。

有一说一,上涨比例确实低了不少,在2008年-2015年期间,养老金的年涨幅是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到了2016年开始一路下跌,去年3.8%,今年降到了3%。

到明年的话,估计就是2.3%了。

最终随着退休人口的增多,以及缴纳社保人口的减少,未来可能0增长才是常态。

比如退休的时候能领到多少,以后就一直是多少了。

而年轻人的观点相反,觉得养老金的上涨比例太高了,为啥我的工资降了,社保缴费比例却涨了,原来是养老金要涨。

但其实,社保缴费上涨的比例,还是要高于养老金的上涨比例。

据统计,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过去五年间的社保缴费上涨比例均超过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社保在深圳,我是以公司法人的名义,给自己交的社保。

然后我就发现了一点,就是深圳的最低社保缴费成本,从今年开始大概涨了40%左右,差不多翻了一倍。

如果去年收入没涨,以这个社保缴费的涨幅,对很多人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我是自己早就配置好了商业养老金,养老保险对我来说没啥意义,主要是图个医保,能单买就好了。

不过如果在正规单位,公司给正常缴纳社保的话,这也意味着隐形的福利多了。

毕竟退休金是多缴多领的原则,以后要是能多领一点,那也不吃亏。

不过在这个人口趋势之下,很多年轻人对于将来自己能领到多少退休金,也没啥信心。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应该听过一个词,叫做“换挡期”。

经济有换挡期,收入有换挡期,到了某个发展阶段,过去的规则就失效了,需要建立新认知。

而换挡期,也叫阵痛期,比如90年那一波下岗潮,其实也是经济换挡的结果。

而这一届年轻人遇上的,刚好就是养老金的 “换档期”。

2

在2019年的时候,社科院发布过一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里面的推测提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结余到2027年时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快速下降,预计到2035年时耗尽累计结余。

这个推测结果仅供参考,毕竟在人口正常老龄化的趋势下,如果财政不加以干预,每个发达国家的结果都一样。

而按照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国内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1.1%,在国际社会上也属于是深度老龄化社会。

那么衡量养老金发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抚养比

即是多少劳动人口,来养多少退休老人。

而在2015年的时候,人社部部长就说过,养老保险的抚养比在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了2050年的时候,将下降到1.3:1.

也就是到2050年时,是1.3个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要去养一个退休的老年人。

那么,到了2050年时,养老金缩水一半才是常态。

那该怎么办呢,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动作了

不论是延迟退休养老金上涨比例一路降低,还是社保缴费基数上涨,本质上都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影响的手段。

比如在人均寿命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5年,就等于减少了5年的总养老金支出,多了5年的养老金缴纳。

而养老金上调比例只要不涨,那么在未来1-2%通胀预期的环境下,未来如果拿着跟现在同样的养老金,就等于购买力缩水了不少。

社保缴费基数上涨就不用多说了,开源节流嘛,本质都是提前为以后的严峻形势做好准备。

同时在前段时间,就连体制内的养老金也跟职工养老并轨了,以后除了没职业年金之外,体制内外同等缴费基数的养老金,在退休后的待遇并无差别。

这就是养老金的 “换挡期”,高养老金替代率的红利时期,跟着人口红利一起,都成为了过去式。

就跟现在的一样,想要基本水平以上的医疗待遇,就得纯自费或者用商业保险来解决,这里推广商业保险的抓手就是各地的惠民保。

同样的,为啥这两年一直在力推个人养老金,甚至还有,各种政策类保险层出不穷,都一个劲儿的让人去买养老金,自己储备养老。

就是明牌告诉你,未来想靠退休养老金是绝对不够的。

而如果自己不未雨绸缪,那是你的事情,言尽于此,这也很符合我们一贯的调性,先给信号,再给引导,最后你不管那是你的事儿了。

唉,碰上了就是碰上了,早做好准备吧。

就像同样是高考,现在的孩子跟20年后的孩子,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这能跟谁说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