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重远投资观”关注我哦!

昨天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发言,透露了一些新的动向,有些新动向对于持债的炒房客特别不利,甚至可以说是再次的暴击,我们根据他的发言原文,依次来解读下。

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M2同比增长7%, 均高于名义GDP增速。5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67%,处于较低水平。

之前我们说过,7%的M2增速,是历史最低水平。但这里的发言,写的是高于名义GDP增速,隐含意思也就是7%也是合理的。没有必要再去拉高。

并且,在其关于未来货币框架的发言中,也找到了类似的说法。

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 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也就是说,过去M2增速我们是有增长目标的,而现在已淡化这种目标。现在只要和名义经济增速匹配就可以。

什么是名义经济增速?也就是上面说的名义GDP增速。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个指标。因为我们每季度或每年公布的GDP增速,都是实际GDP增速,而不是名义GDP增速。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的说,房价股价的涨跌,不看实际GDP,而只看名义GDP增速的涨跌。注意,是增速的涨跌,而不是名义GDP本身的涨跌。

而实际GDP是扣除价格因素的,你可以理解为产量,它和人民的实际生活幸福更加强相关。所以我们一般公布的,是实际GDP增速。

名义GDP增速,是根据每季度的GDP实际数值自己算出来的。那么,最近这两三年,我们的名义GDP增速是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近3个季度,名义增速大致都在4%左右。M2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意思是,只要M2超过5%,就已经高于名义GDP增速了。

这个其实是有点超出我的预期的,我年初虽然预期今年总体是收水而不是放水(这也是去年建议大家卖房的原因之一),但也没想到M2增速会下滑到这地步。

年初,中金预测2024年M2增速是9.3%,我预测是8%,5月实际值是7%,按照昨天行长的说法,只要匹配名义经济增速的话,那么后面即使下滑到5%~6%。也都算是合理的。

M2增速下滑对资产价格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你们都懂。不展开说了。

至于为什么接受M2的持续下滑,原因也解释了。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就是我们过去经济是高速增长,需要货币也高速增长,但现在转向高质量发展了,所以需要的信贷增长也变了,增速下降也是自然的。

所以只要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就算合理。

对此,我认为也是对的。M2增速下滑确实不代表对经济的支持减弱,而是让存量的货币去支持科技产业,推动我们产业升级。并且喊话各大金融机构,你们也别把规模扩张(M2增速拉高)当成目标。

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这是不应该的。

并且还特意提到了地产行业在缩表。

从信贷结构发生的变化看,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 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

老粉都知道,我过去一直在说如下的一个道理。

在他人扩表之前去扩表,我们称之为抄底,在他人扩表之后才扩表,我们就称之为接盘。

反之,在他人缩表之前去缩表,就是高位套现,在他人缩表之后去缩表,就是贱卖资产。

现在整个地产都在缩表,那么对于持房持债的同学,是很痛的。因为你既要承受下跌的房产,又要承受刚性的债务。

所以我是去年上半年就开始不断发文提醒高债务的同学务必要卖房缩表,抢在别人缩表之前缩表,去高位套现。

我们所有的操作,都是马前炮。

然后针对这次M1的负增长,也说了要调整统计口径。

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 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这个我们在知识星球的解读中,已经提前预判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有关M2增速的发言,还有个总结。

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 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 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什么是供给约束什么是需求约束,这个我在过去的文章中给大家解释过。简单的说:

央行货币供给上限低于市场需求,则称为供给约束,由央行决定M2总量。

央行货币供给上限高于市场需求,则为需求约束,由市场决定M2总量。

所以这话的意思是M2起不来就不要强拉,因为是需求侧的问题,强拉有悖经济规律。

最后还有一点,要稍微提一下。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这里说的是啥?很多人可能看不明白。

我给大家提示一个风险。

很多人认为只要美元开始降息,我们就打开了降息空间。然后流动性改善,房价就会涨。

这个说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制约,就是国债利率。

我们试想一种场景,假如美元开始降息,我们继续把房贷从3%+降到2.5%+,那么银行至少要确保1%+的息差才能维持运营(因为还有坏账需要息差去填平,员工工资也来自息差)。

所以存款利率可能就要被打到1.5%,但如果这时候国债是2.5%,会发生什么?

大家肯定抢国债啊。

因为国债是随时可转让的类活期产品,而且安全性高过银行存款。存款只保50万,而国债的保本是无本金上限。所以无论流动性还是安全性,国债都是不二之选。

可一旦大家抢购国债,需求高于供给,就会推升国债的价格,也就是拉低国债实际收益率,这就会导致此时买入国债的银行或非银机构积累风险。

这句话说的比较绕,我稍微解释一下。

假设100元的国债,一年后到期110元,票面利率就是10%。

如果市场利息低国债利息高,买国债的人多,供小于求,把100元的国债抢购成了105元,由于到期110元不变,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不到5%。也就是国债收益利率下降。

反之,如果市场利息比国债高,买国债的人少,供过于求,那么100元的国债可能就要降价到95元,由于到期110元不变,那么实际收益率就超过15%。也就是国债收益利率上升。

现在央行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市场利息过低,造成大家对国债的抢购,使得国债价格上升,实际收益率过低的话。一旦未来开始升息,国债价格就会下跌,那时就会造成持债机构的亏损。然后举了硅谷银行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风险。

所以,我才说,央行想维持国债收益率,对未来的降息,就是一个制约力量。不管美元是否降息,这个力量都存在。

那么,央行所容忍的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下限是多少?

2.5%,这个我们可以从央行旗下金融时报里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央行要在二级买卖国债的传闻出来之后,各大自媒体都在炒作要放水。我第一时间在知识星球告知大家,这个跟QE无关,而是央行试图在市场卖国债拉升国债收益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后,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也用卖国债来口头干预了国债市场。证实了我的这个判断。

而这次行长重提长期国债收益率期限错配风险,我们就可以判断其未来的降息存在着这种反向制约力量。

当然,现在我们的lpr离市场真实利率还比较远,lpr还有下降空间,但真实利率的降息空间已经不大了。你们可以看到,现在市场博弈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在不断试探央行设定的2.5%下限了。

后记:

本文解读了昨天的央行行长发言,但老粉都知道,他的发言全文,所表达的观点,我在知识星球里都提前跟大家说过。

我们从来都是马前炮。从来都是提前预判并应对。

从去年开始,我就告诉大家,今年放水的概率极低,让大家尽快卖房。年初我也判断今年肯定是收水而不是放水。所谓收水,并不是说央行要主动收,而是地产缩表和需求侧疲软限制了M2的增速。

但这份发言,我们还是有新的收获,就是我们大概获知了央行对于M2增速的下滑容忍程度,也就是高于名义GDP增速。我们可以先以5%为这个锚点。

对于现在依然持房持债的同学,有些可能是新粉,我想说的是,我知道大家很难受很焦虑。但我们并不是高层,高层看的东西更全面,顾及的面要更广。所作决定,肯定是着眼于长远的产业升级和长远的经济发展的。所以我们的决策,只能依靠高层发言或数据所传达出的信息去决策。而不要带有自己情绪。

全文完。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