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5月,中国的首都北京迎来了一场"小国、弱国人民会议"。60多个国家的外宾纷沓而至,见证了新中国在艰难岁月中重塑的辉煌。会后,毛泽东主席还在郑州会见了几个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他将这些会面称为"反驳"大国对抗的绝佳时机。

熊向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片喜庆的氛围中,一位身经沧桑的老资格被主席征召,为这场外交盛会撰写一篇通讯稿。他就是熊向晖,曾是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的"一人顶数师"英雄。谁能想到,在那段峥嵘岁月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人,竟会与主席就一个小小的稿子议论纷纭,上演一场思想的碰撞?

一切始于熊向晖被主席的心腹刘宁一召见,临时接受了写作任务。由于时间紧迫,他立刻展开创作,只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四段内容的初稿。他先是将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对新中国的发展成就给予高度赞扬的场景娓娓道来,接着又引入了主席在会见时所作的重要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穴高高鼓起,手中的钢笔在稿纸上飞舞,熊向晖尽力将这段峥嵘岁月的见证用文字铺陈开来。可就在这时,一个令人费解的情节将整件事情推向了高潮...

刘宁一送来了主席的修改稿,其中有一句话被主席亲自勾掉了。这句话写道:"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熊向晖当时觉得这句话非常恰当,既反映了外宾的原汁原味赞誉,又切合实际情况,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中狐疑不解,熊向晖找到了正在抽烟沉思的主席,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这正中了主席的下怀,他要让熊向晖理解一个更为深邃的道理--唯物史观的真谛。

主席耐心解释道:"中国人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靠个人一两个人的力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通力合作的结果。用'伟大成就'三个字形容人民的付出,显然言过其实,而将功劳单单归于我一人之手,更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道没有我,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吗?"主席反问道,话语掷地有声。这确实是一个颇有发人深省的哲理,熊向晖当时只觉耳根发热,心中深感惭愧。

是啊,在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里,解放军所赖以取胜的正是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而今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全靠广大劳动人民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党的领导人不过是人民的一部分而已,岂能算作独对于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番争论最终使熊向晖领悟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有待加深。而主席这种坚持理论原则、虚心纳谏的精神,正是一代伟人的真正体现。熊向晖在以后的岁月里,时常会回想起那遒劲有力的笔锋,以及主席批注时那份专注的神态,从中读懂了理想信念的执著,事业奉献的虔诚,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

这段插曲后,主席和熊向晖终于就通讯稿的措辞达成了统一。稿件很快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反帝抗争的坚定立场。可以说,这场理论的碰撞不仅造就了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也让历史见证了一段宝贵的思想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无德不足以立,事无端不足以作。"展望新时代,我们更应牢记主席的谆谆教导,永葆谦逊谨慎的品德操守,以传统美德渗透社会生活,用实际行动延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