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考生的难,不是因为高校数量少,而是顶尖高校少。

撰文丨熊志

河南赶超江苏,正式晋级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省”。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高校名单,全国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其中河南以174所的总量,首次位居全国之首,超过江苏(172所)、广东(165所)。

但对于“高校第一省”的称号,河南考生恐怕会哭笑不得。高校数量问鼎全国的另一面,是好大学少得可怜的高教洼地窘境。到目前为止,河南只有2所双一流,没有985高校,211高校只有郑州大学一个独苗。

一边是优质高校极度稀缺,一边是庞大的人口基数,高教资源和人口规模的不匹配,造就了河南高考的“地狱模式”,以至于每一年的高考前后,“河南考生有多难”,都会成为一个固定议题。

01

01

河北有让人闻风丧胆的衡水中学,江苏有堪称考生噩梦的试卷难度,但说到高考的“地狱模式”,河南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河南考生年复一年的抱怨,当然不是矫情。

河南不是人口最多的省份,考生数量却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河南的考生数量达到了136万人,是广东的近两倍。考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高考这一副本的难度,每年都在不断刷新。

省内拿得出手的名校少之又少,有些考生就将目标瞄准外地高校,但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靠地方财政供养,招生会向本地生源倾斜,留给外地考生的招录指标占比较少。

省内僧多粥少,省外竞争不过,河南考生面临双重挤压,录取率可想而知。

去年高考放榜时,一份冲上热搜的数据,让河南考生倍感扎心——全省600分及以上的考生共有26375人,是北京考生总数的一半。149851人冲上一本线,创历史新高,但上线率只有不到17%。

如果算上一本和二本,2023年河南的本科录取率只有25.5%,全国垫底,和高校数量第一的排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过去十年,河南新增超过50所高校,但高校数量以及录取名额的增长,依旧无法为河南考生解渴。毕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奔着名校去的,普通高校增长再快,也满足不了这种阶层晋升的诉求。

因为高考难、升学卷,有些考生为了考进理想高校,一次折戟就从头再来,也因此,河南的复读考生占比达到四成左右,这无形中又推高了参考的基数,形成低录取率的恶性循环。

02

02

七普数据显示,饱受人口流失之困的河南,2020年的流出人口高达161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595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

河南人口流失,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一个重要因素。

逃离河南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那些在外地高校就读的河南考生,他们毕业之后,可能直接就在当地就业了。人才的外流,加剧了河南的产业转型难度。

更扎心的是,因为缺少足够多的优质就业岗位,为数不多的本土名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很多也逃出了河南。

2023年的一份数据显示,河南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流失率高达52.5%,这似乎印证了那句沉重的俗语——“河南人生来,就是为了离开河南”,“山河四省”的悲壮感扑面而来。

有人说,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因为河南不重视教育,这可能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如果河南不重视教育,不可能在十年时间,疯狂建设超过50所大学。

河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其实要超过很多省份,但顶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顶层设计的政策产物,并非一省所能轻易左右,而现在的高校分布格局,基本上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后的一种延续。

经过这次的全盘调整之后,顶尖名校基本集中在大区行政中心,以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而按照当时的大区制度,河南属于中南区,中南区首府在武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被优先分配给了武汉,就连河南大学的一些院系,当年也被打包拆给了武汉大学等一些高校。

高教资源薄弱,本质上是当时河南政经、科教地位弱势的结果。高校尤其是顶尖名校,往往有着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不是一天建成的,院系大调整之后的高校分布格局,也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所以我们看,GDP力压西安的郑州,到2024年只有28所本科院校,曾经作为西北大区首府的西安,本科院校多达45所,堪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03

03

面对高教资源的短板,这些年河南不断加大投入,拼命建大学。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官网公示拟同意新增9所本科学校,其中2所位于河南,分别是河南体育学院(公办)、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民办)。

尽管名校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且高校数量增加带来的录取名额增长,未必赶得上报考人数的增长势态,但越来越多的大学从无到有,毕竟是为河南那些卷到哭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出路。

此外,河南考生的难,不是因为高校数量少,而是顶尖高校少。所以在拼命建大学之外,河南更应该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等等,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从根本上来说,现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虽然是政治历史因素影响的结果,但河南高教洼地的破局之道,还得回归市场的逻辑,从经济层面来求解。

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才流失,如果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起来了,有足够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没有多少名牌大学,照样能够保持对人才的虹吸力。

这方面深圳就是典型,这座年轻的城市顶尖名校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人才流入以及科技创新的重镇。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一项烧钱的事业,像清华、北大等名校,一年的预算经费就是两三百亿元的规模。把经济搞起来,财政更加充裕,河南也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之中。

所以,全力拼经济,河南考生才会有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