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co-living”)作为近年来颇受年轻人追捧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主动选择一起居住的对象,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它与“合租”最大的不同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大多数成员都会自发地参与公共空间的共建,形成自己的社群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年轻人希望能和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伙伴维持良好的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居者一起聚会。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邻里关系更亲近

比家人关系更私密

2023年,江行客在南山租下一栋别墅,开始实践自己理想中的共居生活,探讨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室友不再是毫无关联的点头之交,而是值得信任的伙伴甚至朋友。”江行客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共居空间,“比邻里关系更亲近,比家人关系更私密。”

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个共居空间在10天之内便招满了体验者。首批参与者大多是对共居生活抱有好奇的留学生,或在其他城市曾经尝试过这种居住方式的人。

在工作日,参与者在自己的房间里起居作息;在周末,他们会在客厅举办活动。创业分享、家庭影院、美食或者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分享的主题。

共居空间鼓励住户共建、共创,住户们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发起者。曾环游世界的小郑想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便在群里发布了分享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晚上大家就聚在一起听小郑聊美国的“火人节”、冰岛的极光。

“在这里,不论身份、地位、境遇或认同,每一个个体,不论是残障人士、数字游民、艺术家、创业者……都可以发起、组织或加入一场公共讨论、分享或是展出。”江行客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不同的地方

共享同一种生活

一个人在深圳打拼的阿樱,为了缓解孤独感选择租住到共居空间。生日那天,她抱着不想麻烦别人的心理,决定一个人度过。没想到,客厅的小伙伴们早早地为她准备好了惊喜,端上蛋糕,还在电视上视频连线了她最好的朋友。

“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就像《老友记》里的瑞秋……”阿樱向深晚记者表示,“我一直很向往那种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感觉,在这个生日会上,我觉得我感受到了那种温情。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刻我感到非常温暖。”

Terry是一位教育行业创业者,同时也在海南、鹤岗、深圳等地探索共居生活。在他看来,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而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居生活中来,也需要兼顾地方属性,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唤起人们的共感。“共居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叫做共建,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公共空间建设得更加理想,为公共空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andal和他的朋友们是深圳最早把“共享社交”概念植入到居住生活的探索者。他们在公共洗衣房设有飞镖,等待洗衣服的租客可以一起玩个小游戏;餐桌上有桌游卡片,吃完饭后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可以一起玩个游戏,输的人洗碗……通过经营这种碎片化时间加强年轻租客们的链接。同时,他们定期组织公益和各种社会活动,住户可自愿参与。

此后,Randal创办的“本地智慧”开始和团委联合开展活动,一起探索符合年轻人口味,有本地文化色彩的活动。他们邀请村里的孩子去公寓的屋顶空间学习植物知识,举办自闭症儿童音乐会,利用各种亲子、公益等普世话题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把社交这个命题从公寓尺度做到社区尺度,致力于把既舒适,又兼具社会价值的城中村打造成深圳的文化标签。

新闻辞典:共居

共居(co-living)是近年来颇受年轻人追捧的一种生活方式,参与者通过主动选择一起居住的对象,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大家会进行各种集体活动,提高居住幸福感。

它与“合租”最大的不同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成员大多会自发参与公共空间的共建,从而形成自己的社群文化。

来源|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