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选的首轮结果,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戏剧,让人大跌眼镜。在首轮投票结束后,4名总统候选人中无一人得票率超过半数,这标志着伊朗政治舞台上的角逐将进入更为激烈的第二轮。而令人意外的是,亲西方的改革派候选人佩泽什基安竟然在首轮投票中拔得头筹,领先其他三位强硬派候选人。这一结果无疑为中东局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据新华社报道,伊朗选举委员会发言人穆赫森·伊斯拉米7月6日宣布,伊朗前卫生部长马苏德·佩泽什基安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有消息人士此前向路透社透露,佩泽什基安领先其强硬派对手贾利利约300万张选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担忧,一旦伊朗政治风向发生变化,亲美派上台,那么中俄伊这一大三角关系将面临瓦解的风险。中东战局可能逆转。然而,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伊朗的政治走向并不会因为一次大选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为何如此肯定?

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当政,都必须在最高领袖认可的战略框架内推行政策主张。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掌握着大政方针的决定权,而总统则更多地关注国内事务。从目前伊朗的政治结构来看,议会由保守派主导,最高宗教领袖也一再表示不希望奉行“过于温和”的政策。因此,改革派当选总统,其改变伊朗政局的行动空间也会非常狭窄。

再者,从政治现实来看,改革派在当下并没有执政的利益基础。《伊核协议》的签订曾是改革派的重要政绩,然而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废除《伊核协议》,不仅摧毁了改革派的执政基础,也迫使伊朗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必须向东看,寻求与中俄的深度合作。

长期以来,伊朗的政治钟摆,在东西方之间反复摇摆,但从未彻底倒向任何一方。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打破了这一平衡。伊朗执政阶层意识到,当妥协无法换来和平,斗争便成为唯一的选择。强硬派借此机会压过了改革派,但这并不意味着强硬派能够长久得势。

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使得伊朗独自对抗美国几乎没有胜算。长期的斗争和国力损耗,如果无法打破制裁,将导致伊朗内部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亲美改革派也很可能再次崛起。

但现在,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强势崛起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实力对比,让东方阵营具备了挑战美国霸权体系的实力。同时,俄乌战争的爆发以及巴以冲突的升级,让美国深陷战争的泥潭。美国国力衰微,困在中东、西太平洋、乌克兰三线作战,一线崩溃即可能导致全线崩溃,其霸权地位岌岌可危。

以色列在加沙冲突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又开辟了黎巴嫩第二战场,这无疑将美国置于更加困难的境地。中东是美国重中之重,其全球战略力量都因此被牢牢地焊死在中东,无法动弹。以色列这根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钢钉”,正逐渐成为其沉重的包袱,甚至有可能成为封堵其全球霸权乃至金融霸权的“棺钉”。

在中东战场上,伊朗领导的什叶派之弧纷纷对以色列发起攻击,包括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中东国家反以反霸的热情高昂,取得了显著成果,使以色列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这意味着斗争换和平的路线正在向成功的方向顺利推进。

更重要的是,中东反美反以武装的装备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国在中东的介入日益明显。这一系列的变局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

面对西方对俄罗斯不断极限施压,俄罗斯将更加坚定地靠向东方,选择伊朗作为战略支点,将博弈的前线直接推到了中东,打痛美国,来缓解自身的压力。而随着俄罗斯彻底摒弃小心思,实质上向东方靠近,中国和国际社会也会给俄罗斯实质性的策应。

朝鲜这个被誉为“生产车间”的国家,可能为俄罗斯和伊朗提供关键的武器支持。而朝鲜的背后,还有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东方大国。这样的组合,无疑让俄罗斯和伊朗的力量倍增。与此同时,中国痛打菲律宾和台独的强硬行动,也可以将美国的军事力量牢牢牵制在西太。

面对乌克兰和中东局势的升级恶化,欧洲和以色列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法国已经公开对以色列发出警告,不允许其对黎巴嫩等周边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美国挑衅升级,俄罗斯和欧洲都有可能重启伊核问题,默许伊朗跨越核门槛。

伊朗将不再是过去那个主要靠自己跟美国斗法的被动角色,而是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强力支持。中俄伊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不仅为伊朗提供了挑战美以、颠覆美国中东霸权的资本,更让伊朗有可能重振昔日中东地方王的雄风。

相比之下,亲美的改革派在伊朗的处境则愈发艰难。他们试图利用莱西之死夺权,但这种幻想注定会破灭。伊朗与亲伊武装、中俄形成高度战略绑定的情况下,亲美改革派几乎没有任何利益基础,并受到国内外几乎所有政治集团的排斥。即使他们侥幸当选,也难以得到哈梅内伊、教士统治集团、伊朗革命卫队以及什叶派各武装组织的认可。更不用说,中俄为首的国际社会早已形成利益绑定的外部力量,也未必会认可他们。

在这个充满纷争和博弈的中东棋局中,伊朗的强硬派已经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而改革派的幻想则注定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