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有意思的是,淮海战役在某种意义上是场“名不副实”的战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大将提交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华野主力解放淮阴和淮安,将山东和苏北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但毛主席认为粟裕大将的计划有点大材小用,要求将附近驻守的黄百韬兵团也列为歼敌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解放军的战役目标定为歼灭驻守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的国民党军,其中的歼灭重点为黄百韬兵团。因为战役预定应该是在淮阴、淮安到海州一带展开,所以解放军将战役命名为“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解放军几乎同时,国民党也围绕所谓的“守江必守淮”展开了争论。最终蒋介石采纳了“国防部作战厅长”、地下党员郭汝瑰的计划:第一步是将包括黄百韬兵团在内的徐州“剿总”之下国军主力向徐州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步是将集中在徐州的部队沿津浦铁路在徐州与蚌埠之间摆个“一字长蛇阵”,对解放军搞所谓的“攻势防御”。按照这个计划,国民党军认为会战应该在徐州与蚌埠之间展开,因此将会战命名为“徐蚌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国民党军对“徐蚌会战”计划的实行一开始就出了大问题,导致撤回徐州的黄百韬兵团孤军在外。抓住战机的华野立刻调整计划,暂缓解放淮阴、淮安,全力追击黄百韬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11日,华野将黄百韬兵团合围在双堆集,国民党军的“徐蚌会战”计划宣告破产。而蒋介石调集周边几乎所有国民党军主力救援黄百韬,引发了更大的连锁反应,原本负责阻击的中野也全军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淮海战役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演变为一百四十多万部队的战略决战。而解放军设想的淮阴、淮安到海州与国民党军设想的徐州到蚌埠都没有发生大战,淮海战役在某种意义上是场“名不副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