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一开金口,股民能把上交所的系统干宕机,A股真的杀疯了。喜气洋洋过长假,挺好的。说不定“破天富贵拿盆接”的乐观情绪,顺手还能拉一把假日消费数据,来个喜上加喜。

那么,央妈到底是怎么刺激出这波“泼天富贵”的?对宏观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还得细细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合拳

央行这回是打了一套组合拳,给市场来了个全身按摩。主要有三招,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准备金率,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目标很明确,就是增加市场流动性。

降低存量房利率,给银行打工的购房者手头松快一点,多一点消费的余裕。如果这帮欠债的能心情愉快一点,不着急忙慌提前还贷,就更好了。这也算是间接增强了楼市信心。

存量房利率降了,不就成了“苦一苦银行”了吗?央妈也考虑到了,来一波降准,奶一口“亲儿子”,就不哭不闹了。而且,后续再发个国债啊、搞点专项贷啊,好大儿们也能配合。

这两招是配套的,中规中矩。第三招可就厉害了:

9月24日,央行提出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操作5000亿。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有点高深莫测的样子。看不懂就对了,越是看不懂的金融政策术语,就越是有讲究。

直白说,这就是用险资撬动股市的开闸放水。保险公司这样的“非银金融机构”,处境比较尴尬。虽然也是“金融机构”,但是“非银”的身份注定是边缘化的。银行享受的央妈兜底待遇,那是不用想了。险资的投资渠道还受限。过去央妈给点春风雨露,还要明示“禁止进入股市”敲打一番。这就导致融资成本很高的险资还摸不到主流金融资产,只能搞点旁门左道的玩意儿。主要是用一堆花里胡哨的金融产品把钱弄进房地产。尤其是“三条红线”后,断了房企的银行渠道,险资就成了替代。后来房市不行了,保险公司手头的金融资产就成了烫手山芋了。说好听点,就是流动性较差。说难听点,那就是无人问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就是为保险公司专门开的小灶。简单讲,现在保险公司可以把手头的金融资产抵押给央行,从央行获得贷款,再把钱投入资本市场。险资就这样直接从货币供给的源头解套了。

贴心的是,潘行长特意主动指出这钱“可以进入股市”。与过去“不准进入股市”的扑克牌脸,判若两人。

更贴心的是,公布了首期5000亿的授信额度。钱多钱少切不说,明确了池子里是有钱的,就是政策落地的决心。

更更贴心的是, 潘行长还表示5000亿不够,第二期还可以5000亿,第三期还有。三倍决心,三倍的温暖。

央妈的这通表态,那真是全方位呵护啊。怕你们有顾虑,明确指出了向股市冲锋。怕你们冲锋不够勇敢,特意打开弹药库让你们看。想必各家保险公司现在是浑身是胆、战意爆棚。

而且,这还不是解套险资冲一波,而是把证券、基金也捆一起,形成了货币源水直通股市的循环系统。

理想状态是,保险公司从央妈那儿拿到资金买股票,转手给证券、基金,那两家还可以把票再抵押给央妈套现。央妈一个水龙头,三大非银金融机构奶一圈,完美闭环。不但货币之水天上来,还自带了顶级杠杆。

该怎么评价呢? 这套便利机制不是QE,却远胜QE。回头看上半年围绕长期国债的QE之争,和这个“便利”机制相比,那是小打小闹、小菜一碟。

长期国债是啥?是无风险资产。央行下场收无风险资产,都引发了“是不是QE”、“无锚印钞”的争议。现在这个“便利”机制玩的可是险资和股票。货币政策刺激的步调,何止是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较真说,这不是QE。因为严格意义上讲,QE是央行直接购入金融资产,美联储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央妈是不能这么干的,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不允许。所以,咱们这个“便利”机制里,央妈绝对没有下场买股票,更没有买保险公司手上的金融资产,只是接受抵押……

必须承认,这操作是真有想象力。 QE是买一次,“互换便利”至少是抵押两次,甚至理论上讲可以是无数次。有了这样大杀器,股市不涨就没道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能全指望央行

不过,“无数次”只是理论上的。不管是不是QE,都不能指望央妈把整个股市都买下来。标准版QE比如美联储的操作,是一种平准制度。市场恐慌情绪爆发,美联储出手QE“你们都退下,让我来”的表态,稳定市场情绪。等市场情绪稳定了,美联储缩表,出售金融资产回收货币,事了拂衣去。

因此,美联储的QE并不是长期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的渠道,只能是当一回带头大哥江湖救急。比如口罩那两年,那场灾难啥时候到头都没底,人心惶惶的,美联储宣布开启“无限QE模式”。等QE结束算了算,货币投放的规模比预计要低得多。

实际上,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哪有什么“无限QE”的暴力拆解?只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央行手上的印钞机是“四两”,市场信心的才是“千斤”。

因此,稳定资本市场,是不能指望央行印钞“买买买”。庞大的资本市场规模,靠货币放水是兜不住,归根结底还得看市场长期信心的恢复——“四两”能不能拨得动“千斤”。

市场的长期信心恢复,取决于两条: 一是干扰经济的利空出尽,熬过去了,市场心态就稳了;二是资源配置优化,不良资产要退出,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给优质资产腾出成长的空间。

这两条都不是靠央行开动印钞机“买买买”能解决的。货币政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短期提振市场信心,长期却还得看市场。

短期提振是有必要的,眼前的坎都过不去,谈何长期?但是,靠短期提振打鸡血,而没有真正的长期改善,也是行不通的。货币政策是紧固的镇静剂、止痛药,不能治病,还会产生成瘾性、耐药性。如果货币政策救市如果成了资本市场信心的唯一支撑,就成了药不能停的饮鸩止渴。

不管是不是QE,央行这次动用货币政策的大杀器救市很有必要,但也伴随着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治本”腾挪出时间

目前看,央行给股市准备的“子弹”是1.5万亿。诚意是很足的,但是不能指望这点钱就能给市场“兜底”。提振市场的拉力和兜底的托举力,不是一回事。目前我们看到的是1.5万亿短期刺激一下的拉力,长期要看市场投资者的持续跟进。

要是市场里都是“抢完红包”就潜水的短期玩家,以A股六十万亿的总流通市值,要靠央行“买买买”托底,再给几个1.5万亿都不够。

如果刺激的效果就是“一波流”,央行手头那一大堆“抵押物”就成了资产负债表上的失血点。解套险资、套牢央行,这算怎么回事?市场风险上升为货币风险?

而且,把A股作为货币的注入点,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还需要观察。经济循环的流动性关键是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是A股的顽疾。很多上市企业自身的产业陈旧,效益低下很,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融了资也不务正业,不用于投资实体经济,而是金融空转。还有相当一部分金上市企业是地方财政的“钱袋子”,资金流向了低效的基建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极其低下。

专心抢红包的股民当然不必考虑这些,可是货币政策要对宏观经济负责,不能不考虑股市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否改善经济循环的流动性。如果货币政策刺激,没有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改善经济循环。反而会加剧资源错配,从而造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堆积。

今天宏观经济的流动性不足,实际上不是因为缺钱。截至目前,银行总拥有的储蓄金额达到了惊人的 147万亿,这么多现金趴在储蓄账户里,这哪儿是缺钱吗?流动性不足,是因为两大堵点——资源错配和营商环境欠佳。前者造成了经济增长乏力,后者导致长期信心不足。

货币政策刺激并不能解决资源错配的结构性问题。经营性资产约七成都是低效资产,新增的货币再往这些低效资产流,将来会面临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货币政策刺激也不能解决经商环境欠佳的机制性问题。市场主长期预期趋弱,市场的投资意愿下降,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对营商环境心里没底。这个“底”,货币政策刺激不出来。

货币政策刺激对打通两大经济堵点的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是能为深层次改革赢得时间。所以,最终的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改还是不改。

正所谓“要治标,更要治本”,用了货币政策的大杀器,还得有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否则救市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先过个快乐的长假,收拾一下心情,节后该干嘛干啊。股市爆火三天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得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