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起堂主人
来源 | 风起堂观察(funqitun)
投稿 | funqitown(微信)

华为成立之初,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背景,没有人才,没有技术,要想招到优秀人才,很难。

“一流人才去美国,二流人才进机关,三流人才进央企,四流人才进外企,能到华为来的,全都是五流人才。” 任正非是如此形容华为早年的招人难。

这当然不是贬低在职的华为人,但却也是华为早期艰难成长的一个缩影。

为了破解招人难,华为除了正常的人才市场招聘,任正非更是发动骨干员工,千方百计网罗人才。

为了挖人,08机研发项目经理曹贻安带新人去邮电部第十研究所参加技术培训,白天上课,课间交流,课后请吃饭、下馆子、吃夜宵、喝啤酒,就这样把几个国企里的技术骨干给挖进到了华为,比如毛生江和杨汉超,后来在华为的发展都做到了副总裁级别;

从邮电部研究所出来的华为员工,春节回家过年都有任务指标,要挖几个同事、引荐几个同学进华为的额外任务;

为了挖到专业技术人才,华为甚至安排人员专门在目标研究所对面宾馆驻扎,不挖到人不回公司;

至于老板任正非,更是每次参加展览,也经常要“带回”几个在展会现场“面试”的人才。

这种现象,直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退休领导陈珠芳加入华为,华为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华为的人才招聘终于逐步走上正轨。

任正非请“一个教授做人力资源工作,目的是要让高校成为华为将来的人力资源池”。

有一年(陈珠芳自述为97、98年),陈珠芳和徐文伟搭档到东南大学招聘,一场招聘会下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研究生班的毕业生,全都报了华为,学校想留一个都留不住。以至于校方分管研究生分配工作的老师说:“你们华为太狠了吧,把一锅都端走。”

第一次在人才抢夺上如此大胜,任正非喜出望外,要求人力资源部:包一架专机,把这些人你带到华为来参观。

据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书中记述数据,1998年,华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超过了3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3,主要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的通信工程与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华为"一网打尽"的招聘策略下,这些院校内除了出国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之外,剩下的几乎所有人都成为华为的招聘目标,甚至被华为最终录用的研究生竟超过当年应届毕业生的50%。

2001年,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一个40余人的毕业班,39人进了华为;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30人的毕业班,25人进了华为。

华为人力资源部副总监到一所知名高校曾发出“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前10名也全要。”

华为早期对国内重点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这种"掠夺式"的招聘策略,也被称之为“一网打尽”的招聘策略。

华为这种近乎垄断式的招聘策略,也引来有关部委的关注。

时任教育部长在听到许多关于华为掠夺(垄断)式招聘人才的传闻之后,就安排下属将华为录用的全部毕业生名单打印出来,看过之后吓了一跳:密密麻麻的一长串名单下来,全国前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机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将近20%去了华为!

迫于各方压力,教育部专门出台了规定,对每个用人单位在一个学校的招聘人数实行限制。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毕竟华为分公司很多,为了增加招聘名额,华为就分开几个单位进行招聘。

并且,华为将那些重点高校研究生院、学生处的官员们,都列为华为的重点公关对象,甚至不惜花费数十万元,邀请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分配的老师来深圳考察参观。

这样的招聘高峰,直到2002年“华为的冬天”,才有所改变(当年,华为只招了600应届生)。

只是,谁也没想到,华为这一缩减招人,社会影响可不小。有华为前高管表示,这甚至对当年全国 IT 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待遇情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说在华为减少招聘人数之后,深圳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总们很高兴:以前我们都是到华为门口去等,偶尔捡个漏。现在可好了,不但可以直接招到重点院校的学生,连招聘费用和人才成本也下降了20%。

华为招聘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人力成本的影响,也让著名通信领域技术专家,IEEE Fellow,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信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少谦教授对任正非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任正非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待遇!

有华为主管说,人生有两大际遇,一是高考,二是加入华为。

毕竟,只要你愿意吃苦,愿意拼自己,就可以在华为“升官发财”。

为什么华为会成为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圣地?甚至华为的招聘人数变化在当年都能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人力市场水平?

一句话,还是华为肯给钱。

任正非说:“华为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让员工分到更多的钱,让员工及其家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很多国内企业想学而学不会的华为奋斗文化的精髓,根源就在于,他们往往当作口号,只喊前半句,忘了后半句。

在国内的所有企业中,大概也只有华为真正践行并实现了,“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

只是可惜,任正非是别人家的老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老板,学不会任正非,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学。

参考资料:

田涛 吴春波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田涛著《华为访谈录》、《理念·制度·人》;
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吴建国 冀勇庆 《华为的世界》 。

注:本号所发表内容凡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者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系转载,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