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做干部,不是新鲜事,但当一群“20多岁、中专出身”的小姑娘忽然成为副科级,网友就忍不住质疑了:这些年轻干部到底凭什么?
咱先聊“中专干部”这个特殊的定向培养。按官方说法,这批年轻人是通过“定向培养”这条“捷径”进入体制的。看似合理的解释,背后却藏着许多值得咂摸的事。传统的基层干部选拔,学历、能力、经验,这些基本门槛谁都不能少。可如今的“定向”模式,让一群中专毕业、服务五年的年轻人仅靠内部考试便轻松“提拔”。你说他们资历、学历、经验缺点啥?哪儿哪儿都欠点火候。老百姓考公务员,熬到三十岁都不敢奢望一个正式编制岗位,别说副科级了。而这三位中专学历的年轻干部似乎跳过了所有的“人情世故”,一步登天。这波操作,自然让普通人心里发酸。
这种“萝卜招聘”的质疑声为何一直不绝于耳?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不透明。“定向考试”本该是选拔人才的捷径,却成了干部体系里被质疑最多的黑箱。你说通过定向考试,什么考试?谁来出题?又是谁评分?这些都成了秘密。大家只知道,普通人辛辛苦苦准备笔试、面试,拼命挤过独木桥,才能拿到一张进门票。相比之下,定向培养的“体制内直通车”显得不公平。这种“程序内的公平”,更像是编造出一套复杂的规则系统,让“内部人”觉得稳如泰山,而让普通人觉得门槛越来越高。
再说,25岁的副科级是个什么概念?这是比绝大多数考公的年轻人“领先”了太多。咱们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拼死拼活也只是刚找到份起步的工作,副科级?想都不敢想。反观这些“定向培养”的年轻人,入职仅几年时间,按理说是才开始熟悉工作的“新手”,却能接触到需要更高综合能力的岗位。于是,质疑声也来了:这定向培养,是在培养干部还是在培养“官二代”接班人?
而且,官媒和官员们的回应一再强调“符合程序”,这种“程序”到底是谁在定,如何执行?没有人知道。在公众眼里,“符合程序”只是个漂亮词儿,掩盖着权力寻租的嫌疑。如果“程序”成了有权人说了算的工具,那么每一份“符合程序”的背后,又是否真的公平?当年轻的中专干部们被这道“程序”推上位,他们的能力能否匹配实际工作需求?这是老百姓最担心的事。
可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定向”制度本身:一个原本意在为基层注入新血液的政策,渐渐变成了某些人规避竞争、逃避选拔的渠道。官方要是希望提拔有活力、有能力的年轻人,就应该放开竞争的跑道,让每个年轻人都有公平的机会,而不是搞出一个“内部培训班”——让人忍不住质疑,这不是照着“关系户”打造的么?
公众对这种选拔制度的不满,说到底,是对公平的期待。如今的社会,追求公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人们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公正、透明、真正能选出“能人”的干部机制,而不是靠“程序”来选出“关系户”的跑道。这次“中专干部”事件,其实就是社会给选拔制度的一次“中考”——我们究竟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让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而不是让体制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您对这种“定向培养”模式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