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过寿,后辈肯定是开心的,还会天南地北的赶回来,就是让老人开心、快乐,并且祝福老人能健康又长寿。
不过自古以来,关于过寿也是有许多规矩和习俗的。比如在民间就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还有“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都是说这些年龄段对老人来说是“坎年”,是不宜大操大办过寿的。
另外还有着“寿有五不过,后代福气多。”的说法,指的就是老人们过寿的话,有五种情况下是不宜过寿的,这样对子女和老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那到底是哪“五不过”呢?年过60岁的老人们,要了解一下。
第一,指的是不能频繁地过寿,此为一不过。
传统习俗中,过寿都是要年满60岁才可以,而且在过去还讲究“母在不庆生”,即父母健在的话,那么儿子年龄再大也是不能过寿庆生的。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这个习俗了,但是过寿也基本是遵守过大寿的规矩。所谓大寿,就一般是指逢十的年纪。大寿十年一庆,庄重而具仪式感;而小寿五年之期,相对简约一点,都是家里人聚在一起,吃一顿热闹的饭就差不多了。
之所以过寿不能太频繁,那是因为若今年过寿,明年又过,便失了过寿应有的郑重。再者,若家中老人的生日相近,都过寿易引他人非议。
这并非是一种无端的约束,而是在提醒人们,过寿应是对生命历程的敬重与纪念,而非流于形式的频繁庆典。这样不仅增加了家庭的开支,而且也会给亲友增加麻烦。
第二个是过寿可提前而不可推迟,此乃二不过。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规矩,就是老人或者是家中有人过寿的话,一般遇到什么特殊的情况,比如在过寿的日子要外出,或者是家中有重要的事情,因此就会选择提前给老人过寿。这样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提前过寿还能显得更为重视。
但是如果过了生日的日期了,那就不宜再补过生日了。年轻人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忌讳这一点。这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生命敬畏与顺应天命的态度。
第三是不过以敛财为目的寿。
过寿应是家族亲情的凝聚与尊老敬老的彰显,若将其沦为敛财的手段,便扭曲了过寿的本真意义。
这样的行为会让原本纯粹的亲情与祝福沾染铜臭,破坏家族关系的和谐与美好。它告诫着子孙,家族的传承应以情为重,以德为先,莫让物质利益侵蚀了家族情感的根基。
第四是不过高龄寿宴。
随着年纪增长,生命愈发显得珍贵而脆弱。高龄之时,少过寿并非是对长寿的忽视,而是一种低调与内敛的智慧。
过多的寿宴应酬,于老人而言可能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这样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反而不利的。
这是在向后人传递一种宁静致远、淡泊养生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懂得在生命的暮年,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而非外在的虚荣与喧嚣。
最后,不过太奢华的寿宴,忌大操大办与过度张扬。
奢华的寿宴易使人陷入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与攀比之中,忘记了过寿的初心是对生命的感恩与家族情感的交融。
朴素而温馨的寿宴,更能承载家族成员间真挚的情感与祝福。它启示后人,无论生活富足与否,都应秉持谦逊质朴的品德,不炫耀、不张扬,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荣辱得失。
“寿有五不过”,不仅仅是一种过寿的习俗规范,更是一种家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家族前行的道路,让子孙后代在遵循这些传统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修养品德心性,凝聚家族力量,从而福泽绵长,使家族在岁月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和谐、美好与兴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