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芭蕉叶吗?不是,这可是一斤能卖到40元的山苏。”
山苏,全名为台湾山苏花,别名为鸟巢蕨。陈钰晶/摄
在清远龙颈镇的深山里,这种酷似迷你芭蕉叶的野菜,正悄悄改变着当地农户的命运。
从无人识货到供不应求,从台湾山区到岭南餐桌,这些翠绿的叶片,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更成了餐桌上的“新宠”。
《美食导报》循着这抹身价不菲的翠绿,走进山苏种植基地。
在清远市龙颈镇凤塱村里,图中左上角黑色的一片则是山苏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占地面积约80亩的山苏种植基地,黑色幕布起到了防晒的作用,为山苏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陈钰晶/摄
01
从台湾到清远:山苏的引种故事
山苏,全名为台湾山苏花,别名为鸟巢蕨。这种原产于台湾山区的植物,在清远扎根要追溯到2012年。
当年,山苏种植基地场主花姐的公婆接触到一位台湾商人,正是他把山苏苗带到了清远。
没人想到,这个不起眼的野菜,日后会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
“刚开始,大家都不认识这种菜,也不知道能不能种好。”花姐回忆。
山苏的母苗来自台湾,与普通蔬菜不同,它每片叶子的背面都长满了棕色的孢子。孢子随风飘散,会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株小苗。
山苏每片叶子的背面都长满了棕色的孢子,掉落到地上后生根发芽成小苗。陈钰晶/摄
02
十年不老:山苏的奇特生长方式
山苏的生长方式独特,与我们日常见到的蔬菜截然不同。
“一棵山苏能种十几年,每次剪完叶子,它还能继续长。”花姐指着田里的山苏告诉记者,山苏不需要重新播种,每次采摘后,它都会从中间长出新的叶子。
山苏中间有黑色的纤维,极像一个鸟巢,新叶子从这里长出。陈钰晶/摄
这种植物的死亡率非常低。“山苏几乎没什么病虫害,不用农药,平时只需要施点肥。”花姐笑着说。
她的山苏田,每个月施一次有机肥,这样天然生长的山苏,不光省心,还特别生态环保。
种植场引了山泉水,可进行自动喷洒。陈钰晶/摄
“我们家的山苏,10天到半个月就能采摘一次,如果天气冷,可能要等20天。”她补充道,“它对环境的要求也不高,不太干、不太湿的地方都可以种。”
山苏长出嫩叶子,就要及时剪下来。陈钰晶/摄
山苏的种植,虽不复杂,但采摘耗费人力。
在田间望去,山苏的叶子一片片绿意盎然,看似丰收在望,但真正能用来做菜的,其实只有中间几片新长出来的嫩叶。
每次采摘,花姐和她的伙伴们都要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叶尖最嫩的一段,差不多只有一只手掌长。
她说:“天气好的时候,温度、湿度合适,一个人一小时能剪十斤左右,但有时候产量低了,可能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剪到这些量。”
一天的工作量不固定,有时能剪两百斤,有时只有一百来斤。虽然种植山苏并不复杂,但每天不停地弯腰、剪叶,还是很辛苦。每一片送上餐桌的山苏,背后都是她们汗水的结晶。
03
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
尽管山苏种植起来相对轻松,但要把这片叶子变成真金白银,花姐和她的家人却经历了不少挫折。
花姐剪下山苏嫩叶。陈钰晶/摄
记者走访了几个菜市场和生鲜平台,发现几乎没有山苏出售。对此,花姐并不感到意外。她解释道:“山苏的产量少,价格也高,普通市场根本卖不动。”
六七年前,花姐刚开始推广山苏时,带着样品走访了广州、中山、四会、清远的数千家酒楼。那时候,几乎没人听说过山苏,加上价格偏贵,推广难度非常大。
她回忆道:“当时,采用率连百分之一都没有。很多人不认识,不愿意尝试。”
尽管如此,花姐并没有放弃。她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回头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坚持下去。“投资了这么多,停下来就亏了。”她说。
为了打开销路,花姐和她的丈夫不懈努力,最终凭借山苏独特的口感和养生价值,逐渐赢得了市场认可,几年后,山苏终于站稳了脚跟。
如今,山苏主要面向高档酒楼,散客市场仍然较少见到这种菜。它的独特性和价格决定了它不会出现在普通的菜市场里。
“现在我们不仅在广东卖,还通过快递发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酒楼。”花姐自豪地说。
打包间里堆了几面墙高的泡沫箱子,打包前,需要用风扇吹干山苏上的水珠,延缓它在运输途中的腐烂速度。陈钰晶/摄
如今,花姐的山苏基地已扩展到七八十亩,每亩每年能生产七百斤左右的山苏。
尽管如此,花姐依然保持谨慎,“市场竞争激烈,青菜种类多,山苏能不能持续卖出去,还得看餐厅是否愿意继续推广。”
04
种植山苏启动资金至少5万元
尽管山苏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花姐坦言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我们家总共投入了三四百万,现在种了七八十亩,干了这么多年才有今天的规模。”
说起投入,花姐掰着手指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要种2500盆苗,一盆苗就要18块,光是苗钱就不少了。再看这遮阳网,一平方米要6块,铁柱子一根要一百块,还得请工人搭棚。”
山苏种植场内景。陈钰晶/摄
她指着头顶的设施叹道,“这片地里头,你看到啥都是钱。一亩地的基建、设备、人工加起来,至少要五万块启动资金。”
正是这高昂的投入和漫长的回本周期,让不少村民望而却步。“一年下来总产量也不算高。要赚到钱,还得靠长期投入和稳定的客户。”花姐说。
05
山苏满足广东人对“青菜”的高要求
它的叶片翠绿油亮,炒熟后脆嫩爽口,既有木耳菜的滑嫩,又带着芥蓝的爽脆,口感独特。凭借鲜嫩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山苏逐渐成为广东人餐桌上的“新宠”。
其实,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山苏这种植物有时在绿化带或植物园里也能见到,常被当作盆景栽种。它外形优美,叶片宽大翠绿,看起来别具一格。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平时被当作观赏植物的山苏,实际上也是一道美味的食材。
山苏的口感非常特别。第一次品尝的人,总会被它的质感所惊艳。咬下去时,叶片滑滑的、脆脆的,带有一股清新的香气。
清炒山苏。陈钰晶/摄
它的口感既爽脆,又有海带般的柔韧感。叶片带点厚度,咬起来清脆多汁,十分爽口。这种口感很特别,找不到其他蔬菜能替代它。
不仅如此,山苏的营养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岩分析,山苏是一种蕨类植物,又叫鸟巢蕨,在台湾是比较普遍食用的野菜之一。它具有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良好功效,并富含维生素A、钙和铁质,长期食用对身体有诸多益处。
清炒山苏。陈钰晶/摄
在广东,山苏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清炒,加上蒜蓉或豆豉鲮鱼,简单又美味。在台湾,山苏则常与破布子一起炒,味道更加鲜美。
豆豉鲮鱼炒山苏。何文联/摄
不过,山苏含有单宁,生吃时略带苦涩。因此,烹饪前建议先将山苏稍微汆烫,这样可以去除部分涩味,口感更加顺滑。
同时,处理山苏时,最好像包菜一样用手撕,而不是用刀切。手撕的方式能够避免叶片过度破坏,保留更多的营养和水分,也更容易入味。
山苏既美味又富有养生功效,充分满足了广东人对“青菜”的高标准,大家可以尝试解锁这道健康美味~
你吃过山苏吗?
文 | 陈钰晶
编辑 | 小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