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斥资800亿打造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带着“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光环横空出世。
六条指廊如凤凰展翅,科技与艺术融为一体,让无数人感叹“这才是世界级的建筑!”
可几年过去,这座机场的繁忙并没有兑现最初的期待,反倒成为一个冷冷清清的“巨型广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北漂们却另辟蹊径,把这里当成了免费五星级“招待所”。
先别急着说机场凉了,回头看看它的起点,就知道大兴机场当初有多高光。
2018年,首都国际机场每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航班拥堵成常态,航班延误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
北京城的地面交通也被拖得水泄不通,怎么办?
再建一座!于是,选址、设计、规划全面铺开。为了找到最优位置,北京、天津、河北几十个地点比来比去,最后敲定了距离京津冀核心地带更近的大兴南各庄。
这地方不仅离主客源地近,空域宽敞、配套设施完善,还能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设计方案的比拼同样激烈,最终选定了“凤凰展翅”的六指廊结构。
八根柱子撑起140万平方米的巨型航站楼,不仅节省旅客步行距离,还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采光效果。
这样的设计,让大兴机场自通航之日起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标杆。
可惜,辉煌只持续了几个月。
按理说,这样一座机场,客流应该络绎不绝才对。可走进大兴机场,除了工作人员和零零星星的旅客,几乎看不到人。
免税店冷冷清清,航班上乘客屈指可数,整个机场像极了刚装修完却没人入住的豪华酒店。
为啥会这样?问题出在两方面:国内航空市场没起来,国际航班又大幅缩减。
先说国内问题,虽然航空业看起来很繁荣,但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有10亿人从没坐过飞机。
即使是坐过的,每年人均飞行次数也只有0.5次,比美国的2.5次差了好几个档次。
坐飞机这件事,除了票贵,过程也不够方便。
先要拖着行李跑去郊外的机场,再耗时耗力过安检,比起高铁的“站内即上车”,飞机确实没那么讨人喜欢。尤其是在短途出行市场,高铁几乎是完胜的。
国际航班的情况更糟。
近年来,许多外国航空公司纷纷撤销了飞往中国的航线。
原因五花八门:从中美关系紧张,到俄罗斯关闭领空,甚至连运营成本上升都成了借口。
航班减少直接导致旅客数量断崖式下跌,许多国际航线的乘客从满座变成了稀稀拉拉几个人,国际航班的主力地位根本没办法撑起来。
大兴机场客流不行,但北漂们却看到了它的另一个价值:一个免费的五星级“临时住所”。
北京的高房租早就让不少打工人叫苦不迭,而大兴机场提供的免费设施,简直是打工人省钱的救星。
候机厅里有免费按摩椅,盥洗室能洗澡、吹头发,深夜还有调暗灯光的贴心服务。
如果觉得冷,只要打个电话,客服就会送来毛毯。
机场甚至冬季还提供全天候供暖,让人能在寒风刺骨的北京找到一丝暖意。
凌晨三点的机场,坐在按摩椅上的是赶稿的职场人,走廊里背书的是来考研的学生,角落里席地而睡的则是刚到北京还没找到落脚点的北漂。
有人笑说,大兴机场成了北漂的0元“度假村”,但对这些人来说,这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航空市场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第一是人均飞行频次太低,绝大部分国人依然把坐飞机当成一件“奢侈”的事。
第二是机票价格与出行便利性的不平衡,高铁在短途市场的崛起几乎碾压了航空出行。
第三则是国际市场的不稳定,让大兴机场无法充分发挥其“国际枢纽”的功能。
同时,大兴机场本身的定位也有点尴尬。
作为北京第二机场,它肩负着分流首都机场压力的任务,但距离市中心不够近,交通便利性没有明显优势;作为国际枢纽,航班网络却因为外部环境难以展开。
它像一个被迫补位的棋子,功能上两头不靠,才导致如今的“不上不下”。
尽管现在的冷清难免让人惋惜,但大兴机场的未来并非全无希望。
数据显示,到2041年,中国人均飞行次数有望提高到1.5次,航空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比如,加快高铁与机场的接驳效率,让更多短途旅客愿意选择航空出行;或者大力发展非航空业务,把闲置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举办文化展览、打造商业中心,甚至开放部分区域供公众使用,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如果能从硬件设施和运营模式上更贴近市场需求,大兴机场或许还能从“凤凰展翅”变成“凤凰涅槃”。
800亿投资的大兴机场,从高光问世到如今的冷清,是一次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成长阵痛”。它不仅暴露了航空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北漂们的出现,让机场冷清的功能被另类利用,成为一种资源的再分配方式。
这或许不是设计者最初的愿景,但却是现实给出的答案。
未来,大兴机场能否摆脱尴尬现状,重新展翅高飞,依然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那些“落选”的北京大兴机场设计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怎样建成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从规划到设计、建造,大兴机场独家揭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