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种种争论,再起波澜。
争论的背景是2024年的经济指数与我们所期待的还有距离,特别是两个核心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十一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2%,太弱了,离计划目标的3%差了15倍;十一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2.5%。
这种在地板上反复摩擦的状态,按易纲的表述,差不多已经五年了,于是,人们会问中国经济怎么了,我们强大的动员令失灵了吗?
于是,改革的话题又滑到了专家们的嘴边,接下来又沉寂了。
这就有两种争论,第一是要不要改革?第二是改革为先,还是扩需为先。关于第一个问题,正确的回答是体制机制不存在改革问题,如果能改,申请CPTPP就成了夹道欢迎,一个符合国际贸易高标准的大国,谁还能拦得住?体制机制不变,是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这些事就不需要庙堂之外的俗人们操心了。
那么,可以改什么?
看看《民营经济促进法》基本就清楚了,比如,在竞争性领域中,国企民企一视同仁,这在有限的领域、有限的项目、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有,要看即将出台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没有列出的都可以改;客观地说,负面清单要比准入清单开放了一些。准入清单是列入准入的才可以通行,没列入的。比如王二麻子新开创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律师代理,那不行;负面清单就不同了,负面清单上列入的不行,比如:军工、石油、烟草、通讯、航天;说王二麻子要开个无人油条店,没问题,你先做起来,这叫需求为先,只要有人买;至于无人店要有什么规范,这就是办公室精英说的改革了。
专家们谈的改革,当然不是这种体制机制内的改革,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失去了高增长,房地产量价齐跌,地方财政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债务,特朗普针对中国经济中的非市场化行为,准备加征60%的关税,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2025,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改革就要动大手术,这种呼声并没有得到响应。
于是,又有了另一种寒意,难道中国经济现在经受不住一场震荡,化疗可能扛不住,要中药慢慢地调理?
大家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