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什么地方,每天上万人参观,至今超过2亿人次?那就是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举国哀悼,应广大人民的希冀,中共中央违背主席要求火化的意愿,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建造水晶棺。
20年前的那个清晨
1976年9月9日凌晨4时,一阵敲门声把徐静惊醒。她披上外衣,仓促地站起来开门,映入眼帘的人素不相识。
此人是时任卫生部值班室秘书江焕波,他问道,“是徐静同志吗?”
徐静点了点头。
“请跟我走一趟,部里叫你去,有紧急任务。”
此时的徐静并不知要去做什么,她还被蒙在鼓里,随着车一同进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大门,她看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刘湘屏。
刘湘屏一看到徐静,二话不说,急忙拉着她上了车,向西驶去,直至中南海的北门。当看到出来迎接的是汪东兴时,她似乎已明白了什么。
随后,汪东兴说,“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日凌晨逝世。为让全国人民瞻仰主席的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是10-15天左右。”
当三人走进毛主席卧室,看见双眼紧闭躺卧在床上的毛主席,盖着粉白色的毛巾被。一旁的刘湘屏已抽泣不止。
徐静咬了咬嘴唇,控制了一下情绪,迅速打开毛巾被视察了皮肤、关节等情况。随后,她和张炳常、陈克铨组成三人小组,通过询问张鉴教授关于孙中山先生遗体防腐处理情况,以及结合列宁遗体保存和马王堆的相关资料,迅速制定了一套方案。
在毛主席的住所,历经两个多小时的处理,完成了初步计划,但要长期甚至永久保存,单靠医学根本无济于事。
两大会战
需要给毛主席的遗体放置在类似真空的器皿中。因此,选择一副储存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水晶棺成为了不二选择,但在当时,放眼世界,竟无一人无一厂生产过两米长、40毫米厚的水晶板,水晶的熔点超过2000°。
1.会战一:3个月35.2吨
1976年9月12日,北京方面特意派一人前往东海县,明确要求当地收集优质天然水晶,为毛主席的水晶棺提供主要原料。
随即,从1976年9月到年底,先后用飞机、火车从东海调出35.2吨优质水晶产品,其中提供给北京特级品25.2吨,向上海、锦州分别供应5吨,共计分6次护送至京、沪、锦三处水晶冶炼厂,进行水晶棺的熔制合成工作。
之所以选中东海县水晶,主要因其独特的特性,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以上,含杂质小于百万分之三十,化学性质相比更稳定、更强耐酸性和耐碱性,并且硬度高、熔点高,还具有透光性能好。
但是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采集符合标准的水晶,谈何容易?
制作毛主席水晶棺质量要求无任何杂志,而且每平方米的气泡不能超过2个,大量矿石需要现采,水晶矿藏又分散,如此艰巨任务怎么完成?
东海县立马作了个决定,号召全县人民一起做,在那个没有加班费的年代,当地人民一听是为毛主席采集制作水晶棺的原料,各个奋勇向前,在东海县1500多平方公里的矿区土地上呈现出一片选矿开挖的热潮,到处是人群往来。单单一个青湖公社每天出动就有10000多人,石染河公社14名社员来到田头安营扎寨,房山镇芝麻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克友和7名党支部委员带领第四生产队全体社员日夜苦战。
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水晶棺原材料才会圆满解决,其中一块优质水晶竟达400多公斤。
2.会战二:冶炼合成
原材料有了着落,那水晶棺的加工谁来做呢?
在举国哀伤的日子里,上海新沪玻璃厂党委书记吴友生向全厂职工传达上海市下达为逝世的毛主席制作水晶棺用大板玻璃的任务。因为该厂专家多,且是生产光学玻璃和石英玻璃的专业工厂。
然而在1976年的国庆节后,中央决定用石英玻璃做名副其实的水晶棺,研制单位定在北京605厂。全国各石英玻璃厂,每厂抽调三名技术骨干到北京会战,限期明年6月底前交出玻璃,确保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放。
后经国家建材部玻陶局祁俊局长肯定,上海新沪玻璃厂为第二研制单位。并于1977年5月16日第一块1200*640*46mm无气泡、无色斑,可用于水晶棺端板的高纯合成石英玻璃大板熔制成功。6月初,新沪玻璃厂第一块2400*640*46mm合成石英玻璃大板制成。至7月上旬相继制成七大块合成石英玻璃(一个水晶棺用四大块),提前完成了任务。
毛主席纪念堂水晶棺玻璃是99.9999%纯度的石英玻璃,堪称玻璃之王,化学稳定性非常好,千年不变。
提前完成任务的背后,实际是无数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就是人们的拼搏、奉献精神,就是上百个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的大协作精神。
攻克四大难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烧制任务非常艰巨,水晶熔点超过20000。在高温的情况下,各位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怀着对毛主席无限敬爱之情,硬是靠人的双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细粉状的原料烧结成一块一块的超高纯度的水晶板。
要把20厘米见方的小板,再一块一块地焊接成两米多长的大板,这个难度大到极致。焊接现场要净化,焊接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杂质混入,水晶熔点在22000,要在高温的情况下操作,还必须在熔化的一瞬间完成对接,没有高超的技术和拼命精神是不行的。
当时,只有一个名叫石维成的老工人能干这个活,别人没有这个技术和胆量。石维成同志硬是一个人拼了下来。可惜不久他因患癌症去世了。
接着就是研磨抛光,要磨成像镜子一样透亮,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抛光设备?北京机床厂拿出了他们新进口的设备解决了这个难题。
然后就是把五块板组合在一起,这就不能用火来焊接了。中科院化学所的同志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粘合剂,粘上去后非常牢固,又不露痕迹。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真空镀膜,消除水晶玻璃的反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的作用,水晶玻璃会出现许多影响,这当然不行!
王大珩、龚祖同等老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攻克了它,由许多单位合作,研制了一台大型真空镀膜机,用一种特殊的化学材料,给水晶棺镀上五层薄膜,薄到什么程度?叫做0.15微米,也就是万分之一点五毫米。
结语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运到毛主席纪念堂南门,在当时北京玻璃总厂党委副书记肖秧的指挥下,64位小伙子庄严地抬着水晶棺走入纪念堂。
当我于2008年的某个夏日,走进纪念堂看到毛主席静静地躺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晶棺里之时,我不禁感叹,因为有了前辈们的奉献,才能让我们看到纪念堂里的毛主席。
每当我们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时,我们不仅只是在怀念一位伟人,也是在怀念那些默默为我国做出贡献的他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