钕玻璃?这是一种含有稀土离子钕的一种玻璃,看起来就像是一块紫色的玻璃。

至于作用,就是就激光领域中的应用。

今天就围绕激光和钕玻璃来说一说。

激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光一词是一个使用四十八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单词的意译。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会说不对,激光的英文是LASER,这个其实是原本长串单词字头组合,简化了而已。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中文的魅力,任何一个全新的东西,都可以用老祖宗创造的字组合出它的名字,而且一看就能大概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

不过最初这个单词进入到中国之后,翻译出来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是没有统一标准,有根据音译的,也有根据单词本身的含义进行直译的。

比如叫莱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等,这种现象是不可以一直下去的,毕竟是科学领域的内容,所以在1964年钱学森就将它的名字固定下来,就叫——激光。

这就是激光一词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光的原理其实早在1916年就已经被发现了,亮度达到了太阳光的100亿倍,但它被真正的制造出来,是在1960年。

相对来说,中国对激光的研究起步其实并不晚,早在1957年的时候,就成立光机所,全称是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

当时中国科研都是老带新,一批年轻人在老一辈的培养下,迅速的成长起来。

让中国在激光领域有了很多专业人才。

最简单的说,在1960年的时候,世界诞生了第一台激光器,而中国在1961年的时候,就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

不过中国研制的这第一台激光器,效率非常的低,能量也非常的小。

但不管怎么说,这台激光器让中国有了从无到有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成果也出了不少。

比如在1964年的时候,就使用激光传输过电视画面,甚至使用激光做到了三十公里范围内的通话。

1965年还使用激光视网膜焊接器,进行了动物的临床试验。

自此,在各行各业中都研究出了激光的应用设备。

如今中国在激光领域的深耕,不说是全球第一,也是全球第一梯队中的一员。

有如此成就,就是在光机所成立的那一刻打下的基础。

来看看中国的激光发展领域。

激光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军用激光,在1966年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在这方面的研究。

首先是激光的测距,在当时的技术下就可以测量六百六十公里的距离,精度小于两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光测距的应用范围很广。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卫星对地面的观察都可以应用。

不仅如此,激光的其他特性还可以应用更加前沿的科学领域。

比如高功率激光在核聚变中的应用,产生核聚变有两种途径,其中一种就是使用高功率激光点燃核聚变。

其实激光发展到现在,也有了很多的分支,比如今天要说的和钕玻璃有关的激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这两种东西的结合被叫做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中国早在1964年就启动了这个研究课题。

所以在探索钕玻璃在激光中的应用,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这么多年下来,相关的技术储备都是积累的。

钕玻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钕玻璃是一种稀土离子制作出来的特殊玻璃。

那么它是干什么的呢?

钕玻璃被誉为激光器的心脏,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激光,甚至是将激光放大。

比如在一个装备了数千片激光钕玻璃的装置中,放入一道微小的可以忽略的激光,最终经过这些激光钕玻璃之后,出来的激光能量级是可以和太阳进行比较的。

上文提到,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下马了,但相关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钕玻璃的发展算下来,已经经历了三代人的研究。

早在1964年上海光机所成立的时候,钕玻璃就已经被列入了任务列表中进行研发了。

第一代钕玻璃是高能激光系统中使用的硅酸盐钕玻璃。

第二代钕玻璃是高能激光系统中使用功能的磷酸盐钕玻璃。

第三代是开发到了N31型磷酸盐激光钕玻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中国的钕玻璃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在相关的坩埚熔炼技术上是落后的,在2005年之前是被国外封锁的。

坩埚熔炼技术,它是从坩埚熔炼开始发展,然后进入到半连续熔炼,再进一步到连续熔炼。

最终中国突破了这道技术难关,而其中起到重大的作用的是一名叫胡丽丽的科学家。

她在2001年的时候,开始了对钕玻璃的研究。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胡丽丽之前的课题是以玻璃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次的改变,可以说是让她重头来过。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明白,钕玻璃难道不是玻璃吗?

如果从科研的角度来看,还真就不能算是,两者有着根本的差别。

所以胡丽丽接受钕玻璃研究的时候,以她的工作经验为标准来看的话,外界对她的研究并不看好。

不看好就不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突破难关,胡丽丽从理论到技术的研发,甚至是工艺流程,进行了一遍遍的梳理。

最终她找到了以往坩埚熔炼技术的不足之处,所以到了2005年的时候,一副重担就放在了胡丽丽的肩头,打破国外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技术垄断。

按照当时的话说,这是在挑战光学玻璃的极限。

因为在当时,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大公司,其一是美国的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德国联合的光学玻璃公司,其二是日本的光学玻璃公司。

再无第三个机构掌握这项技术。

甚至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都被美国列为了国家点火装置七大奇迹之首。

所以不仅仅是技术,就连激光钕玻璃的相关制品都是对中国禁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些描述中,就能看出钕玻璃的坩埚连续熔炼技术的重要性。

面对技术封锁,所有的一切都得进行创新,而且还是在自行摸索下进行创新。

当时胡丽丽的团队,尽一切可能吸收相关的知识,书本,一线的玻璃熔炼工人经验。

难关难破,不也得破吗?

最终吸收了足够的知识,也有了足够的准备,就开始进行实验。

实验场所很简陋,也就是一个五百平方米的工棚,就是工地上很常见的使用彩钢板搭建的工棚。

这种工棚夏不避暑,冬不耐寒。

当然了环境到时无所谓,最麻烦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

比如在退火时,总是炸裂的问题,当时还邀请了外援专家,结果专家到场之后,看了看就给下了一个结论——解决不了。

解决不了就不解决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钕玻璃的一天不突破,就意味着被别人多卡一天的脖子。

外援专家不行,只能自己找问题。

然后又开始从钕玻璃的特性,再到隧道窑的结构,把问题拆成一个个的小问题进行研究。

甚至最后把烧钕玻璃的隧道窑给扒了,按照设想重新建造。

每一个问题进行重新的验证,这种小问题前后经历了五十多次的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了十年,从最开始拆问题,研究小问题,解决大问题,最终激光钕玻璃制品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2012年中国打造出了第一条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生产线,而这条生产线可以一年产出一千贰佰片的大尺寸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技术提高了三倍,效率提高了十倍。

预期只能做二百五十毫米口径的钕玻璃,结果实际可以生产出了四百毫米口径的钕玻璃。

这项技术获得九项发明专利的同时,还制定了三个行业标准,满足了国家的需求。

钕玻璃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国家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量,决定将钕玻璃的制作工业加入到了禁止出口名单。

而且对一些稀土设置了出口限制。

那么到了2023年的二月,中国商务部出台了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里面囊括了一百三十九项的技术。

其中依然包括钕玻璃的制作工艺,尤其是大尺寸的钕玻璃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