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

会上发布信息显示,1月至11月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决定,2025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总体稳定、个别优化。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要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高质量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会议布置了2025年中央企业发展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扩大有效投资”“树牢科学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等。

前11个月央企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

会议指出,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央企积极应对困难挑战,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中央企业运行顶住压力、稳中有进,经济效益总体平稳,1月至11月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服务大局坚决有力,保障民生主动作为,有力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奋力攻坚、捷报频传,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能更加充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贡献更加突出。产业发展向新求质、向上图强,坚守实体经济,新兴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焕发新机,推进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国企改革方面,聚焦重点、扎实推进,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加快提升,企业治理和经营机制不断健全,国资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有效激发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活力。

此外,党的领导持续巩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建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正风肃纪反腐进一步深化;巡视整改动真碰硬、真改实改,破除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顽瘴痼疾,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5年“一利五率”总体稳定、个别优化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国资央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内外兼修,对照“五个价值”改进提升各项工作,着力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培育更多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着力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抓好工作落实的质效。

“五个价值”是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底首次提出,分别是中央企业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价值。

今年的会议上,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决定,2025年“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总体稳定、个别优化。

具体来看,“一利”仍为利润总额,用“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总要求是“一增一稳四提升”,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

相比来看,营业收现率更侧重于衡量企业从销售活动中实际收到现金的能力。

从五方面扎实做好2025年发展改革工作

会议强调,扎实做好2025年发展改革工作。一要切实抓好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着力夯实经营发展基础,加强集团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加大拓市增收、降本节支力度,切实改善经营性现金流,严肃财经纪律,扩大有效投资,树牢科学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持续做好“两拖欠”清理工作,更好发挥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更好发挥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好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深落实,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以穿透式监管为抓手完善监管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聚焦科技创新强化出资人政策支持,健全全级次穿透式监管体系,更好发挥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要切实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坚决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责任,强化内控执行刚性约束,确保自身发展安全,更好发挥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还强调,要以巩固拓展中央巡视整改成果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扎实做好岁末年初工作。积极做好重要基础产品的保价稳供,加大迎峰度冬特别是“两节”期间供应保障力度。

责编:李丹

校对:杨立林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