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制度早已作古,“特供”之名皆为虚妄

央视新闻12月24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 活动主会场设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个省(区、市)相关城市设分会场,依法对部分达到销毁条件的罚没物资进行公开销毁,全国共销毁“特供酒”13.2万瓶,包材9.2万件(套),销毁采取绿色环保、无害化方式进行。 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制售假冒“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的酒品,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有的甚至采用低劣原料、工业酒精等在环境脏污的“黑窝点”进行生产加工,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

作者:怀疑探索者

回首往昔,特供制度诞生于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像夹蜂山基地等,曾是特殊供应的来源之一,然而这只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步迈进市场经济,物质极大丰富,特供制度也顺应时代潮流,被中央办公厅明文规定在党政机关全面取消,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时至今日,虽然所谓的“特供”名义仍不时冒头,但事实上,目前全国各地已不存在任何特供或专供基地,也没有所谓的特殊生产途径。所有党政机关食堂的食材,均是从市面上直接采购,与普通民众日常食用的物品毫无二致。无论是米面粮油,还是蔬菜水果、肉禽蛋奶,都来自于大众日常消费的市场渠道,没有任何特殊的供应来源。

“特供”一词之所以仍不时在自媒体上冒头,扰乱视听,这背后有着诸多不良因素在作祟。

其一,不乏一些心怀叵测之徒,妄图撕裂民众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他们蓄意夸大其词、散布不实谣言,言之凿凿地声称存在所谓“特供”,煽动民众情绪,挑起社会矛盾,其行径恶劣至极,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却全然不顾国家几十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成果。

其二,一部分逐利的生产厂家,为了商业利益不择手段。他们将平平无奇的普通产品,精心包装成“特供”“专供”等,打着这类虚假旗号,妄图在市场上浑水摸鱼,抬高产品身价,骗取消费者的信任与钱财。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更使得市场竞争环境乌烟瘴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三点,不得不提及那些隐匿在暗处的个别腐败行为,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特供”的误解。在极个别单位中,存在着这样一小撮丧失原则和纪律底线的人,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和资源,在郊区购置房产并将其改造为宾馆,而后在宾馆周边开垦土地、种植作物。这些人妄图通过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特供”的假象,以满足其个人的私欲和特权心理。但实际上,这与真正的特供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的特供制度早已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被全面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选不等于特供

第四,关于国宴中使用的一些地方特产中的精选,这也常常被误解为“特供”。例如江苏镇江的肴肉,其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民众均可自由购买。还有四川宜宾的五粮液,作为知名白酒品牌,在各大商场、超市均有销售,并非只供应给特定群体。山东烟台的苹果,以其优良品质闻名全国,也是市场上的常见水果,消费者随时能够选购。云南的普洱茶,在各类茶叶市场琳琅满目,深受广大茶友喜爱,同样不存在所谓的专供情况。这些特产出现在国宴上,仅仅是基于品质的精选,是对地方优质产品的展示与推广,与早已取消的特供毫无关系。

在此,我想起一位朋友,他曾在吉林省共青团任职,后又调到省委机关工作。在其工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大院子弟,也在各个机关食堂就餐多年。据他所言,在这些经历中,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特供存在。那些所谓的“特供”传说,在真实的机关生活面前不攻自破。这有力地证明了,如今的“特供”大多是人为编造的谎言,是别有用心者的虚构。

谣言的伤害

在当今信息时代,任由网络上“特供”“专供”这类谣言肆意泛滥,将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伤害。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类谣言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感和对立情绪。民众可能会因为相信存在特权阶层享用特殊供应的不实信息,而对社会资源分配产生误解,进而引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凝聚力。例如,一些不实谣言声称特定机关有秘密的特供食品渠道,这可能会让普通民众觉得自己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与其他群体的隔阂,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经济领域,此类谣言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被虚假宣传为“特供”“专供”的商品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些不良商家借此抬高价格,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挤压了合法商家的生存空间,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类谣言还会误导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使他们将资金浪费在这些被炒作出来的虚假概念商品上,而无法理性地选择真正符合自身需求且性价比高的产品,从宏观上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有序运行。

从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方面而言,“特供”谣言的泛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声誉。民众可能会因为这些谣言而对政府机关的廉洁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在推动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时,可能会遭遇民众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政策实施的难度和成本,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削弱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有一定的损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实的“特供”谣言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国外势力利用,作为抹黑中国形象、歪曲中国制度的素材,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不利于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之,网络上“特供”“专供”谣言的泛滥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其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国家的良好形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特供制度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当下市面上的“特供”产品,要么是不良商家的营销骗局,要么是别有用心者的恶意造谣。我们不应被这些虚假概念所蒙蔽,要保持理性与冷静,同时对那些利用“特供”话题兴风作浪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让我们共同守护健康、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