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由三个限定词构成,大城市、消费和下降。
大城市,如果要挑选10个,包括重庆、武汉、成都、南京在内的城市,都可以算作大城市。
如果只挑选四个,北上广深则是最为典型的大城市。
消费,使用最多的宏观经济指标,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判断消费市场是否平稳运行的指标,一般就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
下降,大多使用同比这个指标。
同比的意思,是与上一年的同期进行比较。之所以选择这种对比,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通常具在季节性变化,同一年的不同月份、不同季度发展有所不同。
按照前述的统计方法,我们说大城市消费下降,指北上广深的社零,同比下降。
数据具体是怎样的呢?2024年1-11月,上海社零同比下降3.1%,北京同比下降2.8%,深圳同比增长1.5%,广州同比增长0.3%。
所以,我们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座最大的城市,消费的确有所下降。经济更活跃、人口结构更为年轻的广州和深圳,似乎仍然走在增长的道路上。
但,同比也需要与当下的环境联系起来,2024年1-11月的同比对象,是2023年1-11月。2023年1-11月发生了什么?
那是始于2020年的、长达三年的通行管制。无数的数据表明,这种管制,对经济尤其是消费有莫大的影响。
所以,当2022年底取消了通行限制之后,2023年的数据必然有明显的增长。
用一个明显增长的数据,来对比正常状态下的消费,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并非像某些专家所解释的那样,暖冬及消费活动前置等大众听不懂的词,影响了北京和上海的消费。
从这件事看,统计不是万能的。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对以数据驱动决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其实换一个统计口径,你会发现,不仅北京和上海在下降,经济更活跃的深圳和广州,同样也在下降。
我们以全国社零为基准,计算得到北上广深同期占全国的比重,作为衡量这四座大城市消费是否下降的依据。
北上广深社零占全国的比重,无一例外均在下降。
而且这种下降,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而是持续了近20年。
与这种消费下降同时出现的,还有四地的GDP占全国的比重。
以基础建设为核心的投资,早已从大城市、主干线蔓延到中小城市,这让中小城市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均获得了事实上的财富再分配。
基建创造的价值很高,其利润也很大,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区域的差异。
但这种逐渐缩小的差异,意味着发达城市引领发展的优势消失了,这将让差异化这个核心驱动力,失去活力。
跟其他宏观指标相比,这或许才是全国经济面临的更为严重问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