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日本小型固体燃料火箭:

“埃普西隆S”地面点火试验时,

发生剧烈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固体火箭在试验中发生爆炸,

其实屡见不鲜。

几个月前,

美国新型火箭试飞时也发生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固体火箭发射中,

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发动机。

但中国的火箭发射

一直都很少出现爆炸事故。

因为我们有一厉害的“无价之宝”,

美国做梦都想拥有,

但穷极一切得不到,

因为这“无价之宝”,

是一个人。

他,就是邢球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是个苦命的孩子。

一岁大一点,逢连年战火,

酷爱越剧的父亲,

去外地演出结果一去不回。

没多久,奶奶也撒手人寰,

他在母亲拉扯下艰难长大。

在那血与火,

信仰和理想交织的年代,

他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

(今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分配至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科,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

第一个火箭专业,

也是哈军工唯一的绝密专业

这个科只有一个班,

邢球痕是副班长,

他的老师是航天元勋任新民。

这样的起点,

注定他为国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

我国从苏联引进导弹资料,

刚毕业的邢球痕,

负责翻译俄文。

在那一切向苏联看齐的岁月,

他找出资料里足足200多个错误。

在他缜密计算的数据面前,

苏联专家不得不低头承认:

“是我们的问题,

小伙子做事太严谨了!”

同年,我国第一个,

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成立。

任何一枚火箭的发射,

发动机都是核心。

这也注定了它的设计特别难,

很多国家都会选择,

和别的国家或地区合作研发。

但是对于当年的我们而言,

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

在西方技术和资料严密封锁下,

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

要怎么“杀出重围”?

邢球痕,

作为设计组组长,

成为“突围”的关键人物。

肩负起千钧重责这一年,

他年仅2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知道自己身上扛着的,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所以,

他是拼了命去干的。

最初在秦岭山区,

他们筹建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

办公区是一间破庙,

在这四面漏风的方寸之地,

雄心凝聚成一副对联:

身在大庙胸怀全局,

脚踏青山放眼世界,

横批乐在其中。

没经验没技术,所有人都不知道,

这件事会持续多少年,

10年,20年,还是一辈子?

包括邢球痕在内的很多人,

开始就抱定了“生在永定路,

死在八宝山”的决心。

而30年弹指一挥间,

这群热血科研人,

铸就成多少惊天动地的“第一伟业”:

1965年,

我国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

300毫米发动机研制成功;

1970年,

他们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

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1975年,

他们研制的返回式制动发动机,

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尖兵一号侦察卫星回收舱,

精准送回地面预定区域;

1982年,

他们的固体运载火箭技术,

有了新发展,

将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

巨浪一号由水下发射成功;

1983年,

他们将我国第一台,

大直径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

试车成功,

直接推动第二代远程战略固体导弹,

正式立项;

1984年,

他们研制的远地点发动机,

准确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送入同步轨道;

1995年,

他们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壮举:

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

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有了这些,

强军威,壮国威,

中国人在挺直脊梁,

而邢球痕的腰,

却是一天天弯了下去。

这个匍匐在地撑起民族底气的人,

在三年困难时期,

靠吃野菜坚持科研试验。

做研究时没有搅拌器,

他的一双手就是搅拌器,

一天干下来,

化学品熏得人嗅觉全无,

腐蚀到两手伤痕累累。

后来去了内蒙古,

邢球痕当上科研所所长,

待在当地近10年。

1980年后,

一位年轻人被分配到这里,

住在邢球痕住过的旧屋。

年轻人心想,所长住的房子,

那一定比其他人的好啊,

结果大冬天的,

屋里基本就是零摄氏度左右。

年轻人冻得直说:

“这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

所长这10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啊。”

苦累伤身,邢球痕患上低血压、

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

可他仍像台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转,

一次,他察看研究进展情况,

走着走着就犯病了,

头晕、呕吐、大汗淋漓。

后来被紧急送医,

所有人这才知道,

67岁的邢球痕竟是患上了肾癌。

45天的化疗,

令他整个人瘦弱到如同一片枯叶。

可一有好转,

他马上脱下病号服换上工作服,

回去研究室就是继续苦干。

因为祖国需要他,

需要一代人以钢铁般的意志,

铺平未来几代人和平生存的道路。

“对于我们航天人来说,

祖国的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

为了信仰,为了家国,

就是拼上这条命又何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拖着这副患癌的身躯,

搞出我国新型火箭发动机,

助我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导弹成功发射;

他顶着满头白发步履蹒跚,

作为航天四院高级技术顾问,

开展全固体运载和导弹技术的新研究。

神舟七号升空,

嫦娥二号探月,

航天每一页大事记的背后,

都有着邢球痕的身影。

2003年,

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个月后,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

他成为中国公认的:

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奠基人,

领军者,开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进入21世纪,

全球都在航天领域憋足劲狂奔,

各大国在火箭发射,

你挣我赶,不断试验不断超越。

而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决定着火箭和导弹发射的成败,

日本和美国,

最近这些年,

在新型火箭发射时屡遭爆炸,

动不动就是几千万打了水漂,

很多时候,

发射失败就是发动机的原因。

而我们中国的火箭发射,

鲜少发生这样的惨况,

因为有邢球痕这样的奠基者,

他们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把那些艰难的路,

都给后人铺成了坦途。

美国做梦都想得到这样的英才,

但邢球痕他说:

自己永远属于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丹心向月明,

甘为星球留我痕。

就在前两天,噩耗传来

2024年12月29日,

邢球痕逝世,享年95岁。

自此之后,

茫茫华夏千万里疆海,

再无邢老一往无前的身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他活着,

用自己单薄的血肉之躯,

铸就大国重器,

他走了,

留下这旌旗猎猎,赫赫伟业!

导弹人生,航天火箭,

邢球痕这一辈子,

立大功,成大事,

丹心可与日月同辉。

今天,沉痛送别,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大国巨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