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调集第一坦克集团军第144摩托化步兵师和第2近卫坦克军的主力装甲部队,总兵力达5万余人,向库尔斯克方向进发。
此次部署的T-90M主战坦克搭载最新的"松红石-UM"火控系统,夜视成像能力提升40%,在夜间作战中发挥显著优势。
俄军采用"4-6-4"纵深打击战术,即在前沿部署4个战术群,中部投入6个重装甲突击群,后方部署4个机动预备队。这种战术配置使俄军能够在72小时内形成多个突破口。
仅在库尔斯克东线,俄军就投入超过80架Ka-52和Mi-28NM武装直升机,对乌军阵地实施"狩猎者-杀手"式打击,迫使乌军第47机械化旅和第117步兵旅被迫放弃多个战略高地。
在顿巴斯战线,俄军投入的8万部队主要来自南部军区,包括第15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8近卫联合集团军。
俄军在该区域部署"铠甲-S1"防空系统与"铂金玛-S"低空探测雷达联合使用的新型防空体系。这一体系在过去一周内击落包括"海马斯"火箭弹在内的256个空中目标,有效压制乌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在顿涅茨克市周边,俄军特种部队采用"蜂群-蚁群"战术,即同时从地上和地下展开进攻。在阿夫迪夫卡,俄军工程部队使用最新的"地震子-M"地下探测设备,成功锁定乌军地下指挥所的具体位置。随后,"伊斯坎德尔-M"导弹对这些地下设施实施精确打击,穿透力达到15米混凝土。
乌军在马林卡地区构建的"蜂巢式"防御体系由地下三层暗道相连,原本可容纳3000名士兵。然而,俄军使用改进型的ODAB-1500型温压弹,造成严重的破坏。温压弹在地下空间引发的超压效应,导致乌军不得不放弃这一关键防御设施。
波克罗夫斯克战线于1月4日凌晨爆发激烈战事,俄军第15摩托化步兵旅和第331空降突击团组成的突击群,在凌晨4时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支1.5万人的突击部队配备经过战场改装的BMP-3M步兵战车,该型战车增加爆炸反应装甲,并升级火控系统,显著提升城市巷战能力。
在亚塞涅沃村战役中,俄军采用"蛙跳式"推进战术,2S7M"马尔卡"自行火炮群分成三个打击梯队,交替掩护装甲部队推进。这种战术使得乌军无法判断主攻方向,被迫分散兵力。更重要的是,俄军在该地区部署改进型"卡拉斯霍夫"电子战系统,能够干扰乌军的无线电通信,导致其多个防御单位无法得到有效指挥。
在波克罗夫斯克市区,俄军的精确打击导致市内80%的变电站瘫痪,多个军用油库被摧毁。乌军不得不依靠小型发电机维持指挥系统运转,严重影响防御效能。
在托列茨克地区,俄军东北方向的进攻由第58集团军主导,该部队装备最新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这种坦克配备主动防护系统,能够拦截包括"标枪"在内的各类反坦克导弹。中部集群则以第150近卫步兵师为主力,采用"蜂巢"式推进战术,即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构筑临时防御工事,确保既得战果。
托列茨卡亚矿区乌军TB2无人机频繁出击,试图打击俄军指挥车辆。然而,俄军部署的"铠甲-S1"防空系统表现出色。该系统采用最新的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到30公里,反应时间仅为3秒,成功拦截大量无人机。军事专家指出,这反映出乌军在空中优势上的持续削弱。
在红军城战区,俄军中央集团军投入7万精锐部队,其中包括"利沃夫"特种部队和"森林狼"空降突击旅。这些部队配备最新的"针刺-S"便携式防空导弹和"云雀-B"无人机,构建起立体防空网络。
乌军虽在红军城地区投入3万防御部队,但装备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包括部分改装民用皮卡的机动部队,这些临时改装车辆缺乏足够装甲防护。在俄军的持续压力下,乌军防线已多次后撤。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