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戚天明,1962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军人家庭。高中毕业后,通过正规军校招考,考入合肥工程兵学院。
"小戚,看你爸那个高兴劲儿。"我至今记得邻居老李叔的话,"考上军校,那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
父亲是团里的老会计,母亲是被服厂的缝纫工。那天晚上,父亲破天荒地喝了两杯,红着脸对我说:"天明,当兵不是图名图利,是为了一份责任。"
军校四年,我凭着过硬的专业成绩和良好表现,在1984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工程兵部队。
从排长做起,经过六年的摸爬滚打,到1990年已经是工程营的副营长。
我的老搭档张德山,是营里的政委,比我大七岁。
那天他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办公室:"天明,军区有个好机会,去国防科技大学进修。你小子条件不错,要不要试试?"
"德山哥,这事靠谱吗?"
"千真万确!"他掏出烟递给我一支,"刚从师里开会回来,就指名要35岁以下、有工程背景的。这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吗?"
就在这时,我遇见了沈念楠。
那是在一次军区工作会议上,她是军区后勤部机关的上尉参谋,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主管工程装备保障工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会议期间的一次争论。有人提出要压缩工程装备维护经费,她当场据理力争:"同志们,装备维护不是小事。
去年山东某部就因为装备保养不当,演习时出了事故。咱们能省的钱不能省在刀刃上!"
会后,我特意等在会议室外,想跟她讨论装备维护的问题。没想到遇见了另一位竞争者刘旭东。
他是军区装备部的干事,也是这次进修的热门人选。
"沈参谋,刚才的发言真精彩。"刘旭东笑着说,"改天请教您几个问题。"
"刘干事太客气了。"沈念楠礼貌地回应,但明显有些疏离。
后来我才知道,刘旭东是军区副司令员的侄女婿。虽然也是正规院校毕业,但业务能力一般,全靠关系在混。
进修人选的竞争愈发激烈。我的老政委张德山多次提醒我:"天明,这次机会难得,但要堂堂正正地来。咱们军人,就得靠真本事说话。"
机关里的老王头(退休文书)也经常给我透露消息:"小戚啊,听说刘旭东最近总往考核组组长家里跑。这里面怕是有猫腻。"
就在考核前一周,意外发生了。沈念楠因工作重大失误被处分,直接失去参选资格。这个消息在军区机关里炸开了锅。
"不应该啊!"老王头摇着头说,"那丫头做事一向细致,怎么会出这种错?"
通过张德山的暗中调查,我们发现了惊人的真相。
原来刘旭东为了得到这个名额,不仅托关系,还买通了考核组的一名成员。沈念楠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切。
"天明,你自己拿主意吧。"张德山叹了口气,"这种事,搞不好就是一地鸡毛。"
我最终选择向纪委举报。结果调查属实,刘旭东受到严肃处理,涉事考核组成员也被免职。但那次进修的机会,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黄了。
五年后,组织上重新给了我和沈念楠进修的机会。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回忆起当年的事。
"其实我一直很佩服你。"她说,"明明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选择了最难的路。"
"这没什么。"我笑着说,"不过是问心无愧罢了。"
老政委张德山后来调到了军区,时常和我们聚会。他总是感慨:"咱们军人,既要有真本事,更要有真品格。你们当年的选择,值!"
2000年,我和沈念楠都在军区机关工作。她负责装备研究,我在作战部门。老王头虽然退休了,但逢年过节还是会来坐坐,总是乐呵呵地说:"我就知道,好人有好报!"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选择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刘旭东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听说在做生意。考核组那位涉事成员调离了军队系统。
而我和沈念楠,以及一直支持我们的张政委、老王头,都以不同的方式见证了什么是军人的坚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