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折中前行阶段
这个阶段,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中有两个非常出名的系列——“昆仑”和“秦岭”。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国产涡喷发动机,1984年开始立项,主要由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发,34家单位参与了联合研制(记得2005年的《兵器知识》上有一篇昆仑总师的访谈文章,过程很坎坷,那本杂志我家里应该还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下)。
经历了18年的研发,2002年正式定型,后续逐步改进推出了推出“昆仑”Ⅰ、“昆仑”Ⅱ型发动机,性能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后续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型歼-7、歼-8飞机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昆仑”研发的QD–128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性能也非常优秀,有力推动了我国舰载燃气轮机的技术发展。
昆仑发动机的成功,意义远不止于航天,对整体工业水平推动更为显著
接下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斯贝”发动机了。关于“斯贝”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71年,随着中美建交以及中欧关系缓和,中方向英国提出了引进“斯贝”发动机,后来安装到了大名鼎鼎的“飞豹”歼击轰炸机上。同步,我国也启动了“斯贝”的国产化工作(早期型号为涡扇9),于2002年正式设计定型,并被重新命名为“秦岭”发动机,自此正式填补了我国国产涡扇发动机的空白,但涡扇6带来的近40年落户的差距,这时候还是没有抹平。
关于秦岭,网上找到了这张图片,不用过多言语了
编者的话:这个时期不论是“昆仑”还是“秦岭”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中都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尤其是“秦岭”发动机,其原型“斯贝”发动机虽称不上先进,但也是英国老牌军工企业的明星产品,从“秦岭”的研发过程中,中国军工人吸收了大量西方的发动机先进制造经验,也为后来涡扇10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太行”的横空出世
这个阶段的标题我已经不想总结什么了,如题。“太行”发动机的立项最早始于1986年(那时只叫涡扇10),为了我国未来最新一代的战机研制(应该能猜到歼10).与之前我国发动机研发以某一型号作为仿制目标不同,“太行”的研发真正做到了博取各家之所长,参照了美国F100以及空客CFM56发动机相关技术,2005年“太行”第一代的涡扇10A终于研发成功。
太行刚定型那会儿,质疑还是大于肯定的
在那个年代,对于“太行”发动机报道,都还是“达到了西方80年代中期的水平”,不过“太行”刚出来那会儿确实可靠性较低,故障频发,也因为研制进度太慢导致歼10不得不安装俄国AL31F发动机,甚至为此修改了机身后半段设计,导致那时候口碑非常差,甚至有知名的军事专栏作家称“太行发动机是照抄的不合格产品,一锅大杂烩、没有完全吃透、用不了”等等。
随着“太行”发动机的不断改进,2007年装备了国产歼11B战斗机,但由于可靠性及产能问题,造成了歼11B大面积趴窝,新出厂的战斗机没有发动机装,“菊花残”的卫星照片那时候还被外媒广泛报道。
歼10B安装涡扇10矢量型号,当年惊艳到了全世界
后来,随着2016年随着航发集团的组建,经过对整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力量的整合,“太行”发动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但可靠性和产能大幅度提高,各种新型号不断推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终于来到了世界前列。
编者的话:“太行”发动机从最初立项到大面积列装中间经过了将近30多年,虽然过程非常曲折,但也正式“太行”发动机的成功保证了歼10、歼11系列的不断改进以及歼20的诞生,为中国的航空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这个阶段我们也经历了要不要全套引进AL31F生产线的纠结,庆幸的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没有再次犯错。
四、过程回顾及展望
讲完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将近七十年的发展过程,当然这篇文章由于篇幅所限,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型号我就没有多写,同时主要只针对了战斗机发动机来写,还有轰炸机、直升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轴发动机、涡浆发动机等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和运10配套的涡扇8发动机也很有故事,还有航空发动机衍生的燃气轮机等等,这些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详细分析。
在这70年的过程中虽有曲折和遗憾,但是看到如今的航空发动机各种产品齐全,技术先进,尤其是舰载燃气轮机也走到了世界前列,间接保障了海军055大驱等先进水面舰艇的诞生。
至于目前网传我国最新一代的“峨眉”涡扇15发动机,据说是2013年已经通过设计定型,采用了三维矢量推进技术、已装备歼20等等,但是对于涡扇15我这边还是持保守态度,毕竟当年美国F22的F-119二元矢量发动机也是经过20多年的改进才不断成熟。
这张图片被各种自媒体认为是歼20安装的证据,但我认为应该还是涡扇10的改进型
话题回到最开头的时候,至于我国是否有必要引进117S发动机,我个人认为既有也无,理由如下:
1、我国引进苏35的时候按合同应该也是有备用发动机的,即使和目前117S有着不同,但技术差异应该不会太大,用作技术研究等这批发动足够的,以技术引进为目的是没有必要引进117S发动机的。
2、我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是完全正确的,目前我国发动机的技术路线已经基本以西方路线为主了,这个时候引进117S对我们帮助非常小,但是作为未来继续引进苏57的配套产品购买一些,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可以参照我在赤剑写苏57的那篇文章后面的评论)。
最后再说一点。从各国历史上来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向来都是不赚钱的,各国航空巨头如BAE、通用电气等公司背后都有着国家大力的支持,当年BAE濒临破产也是政府收归国有才度过了难关。同时,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于国家材料工艺、舰船技术水平发展等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想想50年代到2000年之前的这50年里,面对研发经费不足、国外技术封锁等等不利条件,我国航发人依旧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相信未来我国航空发动机必将会迎来更加巨大的发展。
编者的话:本来我还想写一下冲压发动机及未来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技术趋势,但这篇文章有点太长了,我后面将会结合我国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轴发动机、涡浆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再深入写一篇吧。文中可能有一些因个人理解不到位存在偏差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瞭望大西洋,2024.12.4于福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