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将再次举起关税大棒,向全球“宣战”,开打贸易战。不过,按照美媒的说法,特朗普政府虽然会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但其主要锁定的还是15个与美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比如中国、欧盟、加拿大、日韩等。
作为拟定美国对等关税的核心人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将会在关税政策公布前,首次与中方高层通话,试图以加税为筹码迫使中国在芬太尼管控、贸易逆差等问题上做出妥协,也就是特朗普常说的“交易艺术”。换个角度来理解,其实就是美国先打电话给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改正问题”。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表示其“对等关税”将保留一定“灵活性”,还特别提到中国,说在贸易问题上与中国有“对话”的空间。

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单边主义政策,更暴露了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经济博弈中的焦虑与矛盾。
美国此次锁定的15个目标国,均被其指控存在高额贸易顺差、关税壁垒或所谓“非公平贸易行为”。其中,中国因对美顺差大、产业链关联度最高,成为重点施压对象。特朗普政府宣称,加税旨在缩小美国在贸易中的逆差、遏制中国“技术转移”,并解决芬太尼走私问题。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关税政策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以2018年钢铝关税为例,美国对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后,国内钢铁行业就业岗位仅增加1%,而汽车、建筑等下游产业却因成本上升流失了数万个岗位。美联储2023年研究报告指出,每新增一个上游岗位,下游就会减少3个岗位。此次针对15国的关税计划,预计将使美国制造业成本增加510亿美元,进一步推高通胀并削弱企业竞争力。

面对美方威胁,中国已明确表示出坚定的反制立场。3月4日,中国官方宣布将对源自美国的大豆、猪肉、玉米等农产品征收10%至15%的关税,并将10家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此外,中国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方关税措施,指控其违反多边贸易规则。这些举措既针对特朗普的美国农业票仓,又直击美国科技与军工集团的核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反制中并未全面升级对抗,而是通过精准打击为谈判保留空间。例如,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的幅度控制在20%以内,同时允许部分企业申请关税豁免。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避免了贸易战进一步失控。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冲击中美经贸关系,更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加拿大、欧盟等传统盟友已对美钢铝关税实施报复,导致美国出口额下降6%,汽车、机械等行业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美国若全面实施新关税,全球GDP可能在中期内萎缩7%,相当于法国与德国经济总量之和。
此外,美元霸权地位也因贸易保护主义受损。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在俄罗斯、中东等地区的结算份额显著上升。这种“去美元化”趋势,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回顾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战,美国出口暴跌60%,大萧条雪上加霜。当前,全球经济已深度互联,任何单边主义举措都将反噬自身。美国前任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特朗普政府所实施的关税政策已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提升至近50%,并且“事与愿违的经济策略”正在加速这一趋势的发展。
面对困局,中美双方均需回归理性。中国坚持多边贸易体制,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美国则需摒弃“交易式外交”思维,及时改正错误做法,正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客观规律。唯有相向而行,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预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