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

让2500多名患者重获新生

国务院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实施。相比于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新条例的名称新增“捐献”二字,进一步凸显器官捐献的重要性。新颁布的条例将原来一些关于器官捐献的规定上升为行政法规,对于器官捐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逐渐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本期《遇见你》来认识这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十年间,刘源成功协调完成器官捐献740多例,让2500多名患者和家庭重获新生。一边是死亡,一边是重生,人们把器官捐献协调员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随时出发,24小时待命,这是刘源的工作常态。在与生命的接力和赛跑中,刘源和他的团队承受着各种压力、不理解甚至不断失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一直为等待着器官移植的患者们努力奔走。

刘源原本是一名有着11年临床经验的肝胆外科医生,2013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当初的决定,曾遭到家人的反对,同学师长的不理解。然而,正是一个朴素的想法,让他坚持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看到很多病人因为得不到器官而无奈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作为医生来讲内心是很无奈的,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没有人捐献器官,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等待移植病人死去而没有办法救他。我是全国的第一批,通过学习和考试,我对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身份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014年,刘源去协调一名男孩捐献器官,孩子刚刚十五岁,因为脑胶质瘤,做了几次手术,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刘源去见家属之前,内心很不安。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他父亲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事情的,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我跟他父亲慢慢聊,最后聊了一个多小时,将近两个小时。到了晚上吃饭的时间,我说不行,我跟您去找个小饭店吃点饭。在饭桌上我们就喝了点酒,其实喝酒的目的也是想让他给我敞开心扉,最后他爸爸就把我当成了自己家里人一样,最后说刘大夫孩子我就交给你了,交给你我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岁的孩子最终完成了捐献,他挽救了6个病人的生命。刘源说,在协调过程中,失败、被拒绝是常态,自己不怕被拒绝,因为每一次和家属沟通的过程,都会让更多人了解器官移植捐献,了解生命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延续。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其实我们不怕家属拒绝我们,第一,因为家属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第二器官捐献本来就是自愿的,我们尊重家属的选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个事情让家属来了解一下器官捐献,即使他不同意,也是对器官捐献理念的一种宣传。其实我们抱着这份心态的话,即使家属不同意的话,我们内心也是心安的。

近几年,刘源明显感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协调过程中,得到更多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但是,面对全国等待通过移植来挽救生命的患者群体来说,这样的结果还是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咱们全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大概有30万,但是咱们国家目前来讲,一年的捐献案例的话大概是6500例,6500例能贡献器官的话大概2万个器官,如果2万个器官全部成功移植的话,大概我们的捐献和移植的比例是1∶15,就意味着15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可能只有一个病人最终有做器官移植的机会。咱们国家也是非常鼓励公民逝世后可以自愿选择器官捐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事情。器官捐献挽救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它挽救的往往是很多个家庭。

向捐献者致敬

希望爱继续传递下去

刘源告诉记者,在协调过程中,最大的打击不是协调失败,而是在一次次与患者家属的共情中感受生命的脆弱、离别的悲伤。

很多时候,刘源会跟着患者家属一起流泪,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疗愈,陪他们走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当看到捐献器官救治了更多患者,刘源会深刻感受到自己这份工作意义所在,也会更坚定地走下去。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捐献者是60多岁的一个老奶奶,她女儿就说我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去长城看一看,但是因为生病最终没有如愿。等接受她妈妈这些病人,恢复差不多出院以后,我们就联系了他们,我说你们愿不愿意代表她,去长城完成她的夙愿。结果接受她器官这些病人就非常愉快地同意了,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来,刘源组织了多次这样的活动,空闲时还会到各个医院、学校等地义务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的内容。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了解生命其实可以有更多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器官捐献受体:我作为一名器官捐献的受益者,非常感谢这位为我捐献器官的这位朋友,我也因此有了第二次生命,让我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感谢这些器官捐献者的贡献。

北京佑安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刘源:其实器官捐献和移植就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饮水思源,我们也是希望咱们的社会公众减少对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误解,能更多支持和理解我们这项老百姓实际需要的一种医疗服务,我们也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更加和谐,更加温暖,更加有温度。

奔走在生死之间

为生命接力

刘源有一个书包,里面备好了他平日吃的药、一次性的牙刷、水杯等,“随时来电话,随时有潜在案例,随时提起包就走”。

每天都要与“死亡”打交道的刘源,面对负面情绪的冲击时,他需要时刻告诉自己,“不能敏感,要想得开”。而除了自我疗愈外,能让他多年来坚持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是能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工作10年来,刘源感受到,如今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以前,他的成功率不高,现在,10次协调能成功5次。他已成功协调740余例器官捐献,他自己也已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截至目前,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超665万人,实现捐献超过5万例,捐献器官超过15.3万个。然而,相较于我国每年30万等待移植的患者数量来说,器官需求缺口依然很大。而刘源及其团队,正在为填上这个缺口而努力奔走。

致敬每一位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属,感谢他们的大爱,给更多人带去生的希望。也感谢像刘源这样的“生命摆渡人”,在生与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处在绝境的患者带去光明。

(总台记者 杨阳 张萍 孙金燕 王睿哲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