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相关部门决心打破地方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保护主义,明确要求各地执行国家统一的推广目录。

此外,政策还鼓励地方通过资本赋能,发挥企业家动能,同时放宽电动车生产资质,力求以一场资本盛宴来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崛起。

造车新势力,自此涌现了起来。

10年以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半数,且中国车企还把价格内卷的做法带到了海外。

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得足够成熟。

只是在发展成熟之余,淘汰期自然也就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传出倒台新闻的新势力威马、爱驰和恒驰。

在这3家企业里,除了威马的保有量相对较大以外,其余两家的资本新闻比起造车故事还要丰富。

总的来说,外界并没对这3家车企的造车决心抱以太多信任,它们的垮台亦没引起过多波澜。

而到了2024年以后,新势力的生存危机明显加剧,曾经有头有脸的车企也开始撑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率先垮台的新势力车企,是高合。

2月18日,高合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高合创始人丁磊对内部表示,「自己用老一套的经营策略打不过互联网。」

事实上,有着六七十万元高端定位的高合,在两年多里累计交付了约1万辆,如此成绩不能说没有说服力。

只是除了些花里胡哨的设计主张以外,高合没能找到其它能支撑其高端价值的核心理据。

此外,有关高合的设计方案,还跟乐视汽车脱不了关系。

贾跃亭就对此发文称,“窃取了乐视汽车资料的高合是行业耻辱。”

高合的成败,以及留给市场的最大印象,全都赌在设计层面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高合的小众身份,接着垮台的哪吒算是在大众市场有过一席之地。

要知道,今年以来哪吒还持续发着月交付过万的成绩单。

但与此同时,从今年初开始,哪吒也一直传出经营不顺的相关新闻。

从张勇亲自接管营销体系惹来争议,到企业推迟发年终奖,再到南宁工厂停工等等,哪吒的垮台实际也是有迹可循。

目前张勇已经出走哪吒,CEO一职改由创始人方运舟兼任,后者在全员信里依旧表明了不放弃的态度。

只是近日又传来了,方运舟被冻结了数额达1986万人民币股权的新闻。

这样看来,哪吒还能否逆天改命,这已然不是仅靠“打鸡血”就能实现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之前月付过万的哪吒遭遇资金链断裂,还叫人有点意外。

那换到极越身上,此前没有传出过负面消息,且近期交付量在持续提升之下却突然暴毙,这确实让人始料未及。

此外,从传出高层跑路到辟谣,再到大规模裁员、员工维权、跟两大股东谈判,接着落实好赔偿方案……

这连续剧般的剧情,仅仅发生在了不到一个月内的时间。

短短几周,就把从集度到极越的三年多造车投入,以一场闹剧般的收尾来宣布结束。

对于百度来说,这算得上是一次“快刀斩乱麻”。

但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创业史而言,也许大家更能看到的是资本泡沫下的来去无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在1年以前,也许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高合、哪吒和极越的接连垮台。

毕竟高合在高端市场上算是闯出了名堂,而哪吒的保有量并不低,至于极越身后也站着百度和吉利这两大巨头。

但即便如此,却还是传来了噩耗。

车企站不住脚的市场份额,以及没有尽头的价格战,让越来越多看不到盈利希望的投资人痛下决心选择离场。

一旦融资出现问题以后,没能自我造血的新势力离倒下也就不远了。

类似的故事,不排除还会有人排着队接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蔚小理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局面。

理想踏入了纯电赛道,小鹏推出了更入门的MONA系列,而蔚来也赶在年关之前完成了三大品牌的落子。

蔚小理的发展分化,要开始加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理想以37.6万辆的年交付成绩实现了破圈,这是第一家能站到30万+水平的新势力车企。

于是,理想抱有极大决心喊出了2024年交付80万辆的目标,并且还想让MEGA成为50万元以上汽车销量的头名。

但是,这远不及理想的结果就在Q1完全释放了出来。

好的是,这也给理想留了足够多时间去做调整,包括L系列的版本命名调整、调价,以及对组织架构的更迭。

更重要的是,李想亲自承认放弃对销量目标的追逐,主动搁置纯电M系列的推新,改为将销量重心放在了理想L6身上。

因此,理想才得以重新回到销量增长的轨道上,官方预计全年有望以50万辆销量收官。

如果成真,理想也将成为首家达此成就的新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理想相似的是,小鹏在年初亦喊出了销量翻倍的主张,也就是要卖出28万辆。

只是跟去年Q4月销超2万+的表现不同,今年小鹏到了5月才重新站上1万+的交付水平。

小鹏想要实现销量翻倍的冲劲,也在年初终结了可能性。

不过,此时小鹏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取消MONA独立计划,将其合并到小鹏品牌之内。

随着MONA M03的推出,小鹏也展开了2024年的逆袭发展,在交付量上频频创出新高。

就在上个月,小鹏交付新车首次突破3万辆,这也是其连续第3个月创出了历史新高。

重现去年Q4交付量猛涨现象的小鹏,希望到了明年Q1以后,不再出现像今年年初的明显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理想和小鹏的跌宕起伏,今年蔚来的表现算得上平稳。

尤其是在蔚来品牌没有全新车型之下,却依旧保持了一定增长,这点已然相当难得。

再者,蔚来品牌还从5月开始,连续5个月实现了月交付破2万辆,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不过,从11月开始,蔚来品牌重新回到了1万+的水平,而乐道则连续两个月停留在5000辆上下。

蔚来和乐道,仍未呈现出“1+1>2”的效果,至于面对乐道“12月定必破万辆”的豪言,当下距离答案揭晓也不远了。

在蔚来迟迟没能销量破圈之下,其近日坚持推出了售价在80万左右的ET9,以及完成第三品牌萤火虫的落子。

毫无疑问,蔚来坚定执行了过去既定的战略部署。

但这是否还符合当下发展需要的战术打法,答案也只能留给长期主义去作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曾经同为新势力头部的蔚小理,如今各自的发展节奏已经明显不同。

在此过程中,今年我们看到理想果断作出了调价,以及放弃了加码纯电赛道的攻势。

同时,小鹏也放弃了再造新品牌的计划,改为踏踏实实从低做起,并且还表明将进军增程市场。

只有蔚来,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既定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理想和小鹏均交出了创历史新高的月交付量,由此验证了打法调整的正确性。

蔚来,也需要拿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来验证其坚持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新势力被淘汰出局了,有的则举步不前。

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成功上位的代表。

今年登场的小米,已经给全市场刷亮了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底,那时雷军发文说到,「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市场的窗口,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有很多机会。」

作为最后一家登场的新势力,迟来的小米很难叫人看好,特别是其首款车型选择做中大型纯电轿车。

结果, 小米SU7 参数 图片 )成为了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冠军,也是20万以上轿车销量冠军。

换言之,小米SU7销量成功力压 Model 3 ,小米也圆了这些年来众多中国车企心心念念的梦想——打赢特斯拉。

上个月,小米宣布提前完成全年10万辆的交付目标,而其最新目标已经提高到了13万辆。

单靠1款车型就做出如此成绩,小米造爆款的实力已经无需多言。

只不过,这也注定苦了其它专攻20万级市场的友商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小米的异军突起,跟去年底快速崛起的问界颇为相似。

只是跟小米SU7直接对垒的智界S7迟迟没能打开局面,另外用同一套家族设计语言的享界S9也状态低迷,这难免让余承东烦心不少。

所幸的是,今年新加入的 问界M9 成功在50万级市场实现立足,凭借着持续的月销过万,华为的高端招牌也有了足够成绩背书。

因此,鸿蒙智行也能更好地顺势推出百万级定位的尊界。

在目前坐拥四界之下,鸿蒙智行的销量成绩在新势力里仅次于理想。

尽管这并非最理想的状态,但对于去年而言,华为系的表现已经明显跃升了一个台阶。

从车型数量到不同价位的覆盖,如今鸿蒙智行已具备了足够开火权,其后续发展注定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米和华为的入局,有如野蛮人一样硬生生从市场当中凿开了决口。

与之相反的是,向来不张扬的零跑,凭借着夯实好“小理想”的定位,在今年亦迎来了销量爆发。

11月,零跑首次站上月销4万辆大关,且前11个月累计卖出25.1万辆,同比增长100.1%。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零跑的销量势头已经反超了鸿蒙智行,悄然挤进了新势力销量的第一梯队。

理想和“小理想”零跑,呈现出了并驾齐驱的现象。

此外,零跑还想着把“理想范儿”的打法下探到紧凑型车级别,其中有着“理想L5”外号的零跑B10已经蓄势待发。

零跑的天花板,大概率还要往上提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势力涌现快10年以后,毫无疑问其发展窗口正在逐步缩小。

于是,我们愈发看到了新势力们的垮台出清。

但在另一边,我们还能看到像小米、华为系和零跑的持续上量。

由此可见,市场也在给新上位者足够的发展机会。

显然,新势力的生存局面并非完全到了固化阶段。

这当中的 优胜 劣汰,还给有实力的代表们留有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新势力诞生的第10年,但这个“新”字实际亦已不再新鲜。

近来李斌对此也坦言,「十年了,不能再叫新势力了。」

作为参照,2003年开始造车的比亚迪,10年以后的年销量达到了50万辆。

有见及此,目前还留在场上的新势力们,要追赶的距离还长着呢。

值得留意的是,如今还在牌面上、由社会化资本推动而生的新势力车企,已经不多了。

当下排在新势力品牌销量前列位置的,大多已换成了由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

如果说,过去10年新势力成功挤压了合资品牌的市场位置。

那么接下来的演化,将是一场属于中国车企之间的内战,这也大概是新势力最后能够颠覆到传统市场格局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