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9日讯 男孩邢磊(化名)从小就内向,不善于表达、不合群,再加上长得比较秀气,身高跟同龄人相比也比较矮。从小学3年级起,他上学就不情不愿的,因为同学们总是嘲笑他,说他长得不男不女。在邢磊15岁那年,被诊断为中度抑郁。被抑郁折磨到崩溃的他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学业。再往后甚至不再出门,只在家里打游戏,作息黑白颠倒,甚至出现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倾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图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师周允侠给予了分析和帮助。

一是孩子需要情感支持

指导师表示:“未成年的孩子太需要有一个成年人给他撑腰了。如果父母不能给到孩子情感支持的话,孩子是有苦说不出。”

邢磊妈妈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指责。正是当时的那种孤立无援、羞耻无助的感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才导致邢磊现在害怕出门,害怕社交、胆小怕事、害怕冲突。

二是和孩子共情

“现在孩子不愿意出门,作为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妈妈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一直回避孩子的情绪,孩子会再接受到妈妈的焦虑传递和情感漠视,这样,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害怕,越害怕就越不敢面对。”指导师告诉邢磊妈妈,要无条件地信任、支持孩子,这份支持会给到孩子一辈子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

三是给孩子力量

指导师教邢磊妈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步:观察。观察孩子呈现在外的语言、神态、动作、衣着、物品等,描述看到的、听到的事实。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关注、被关心了。孩子情绪不高时,可以这么说:“我看你这几天话少了,没精神?” 就拿磊磊喜欢弹电子琴来说,可以抓住这一点来走入他的内心:“我感觉你的琴声里透出一丝喜悦,我觉得很好听,儿子,你能告诉妈妈,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吗?”总之,一定要通过一件件事情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

第二步:理解。描述、确认孩子的情绪,表明孩子是被理解的。比如给孩子说:“我没有注意到你的情绪让你感觉有点失望,是吗?”

第三步:行动。一些直接、简单的动作可能更容易打动人心。比如,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孩子发泄情绪时给孩子递纸巾、帮孩子擦眼泪,拥抱等。

如今的邢磊,已经逐步走出了自己的世界,更加坚强、从容,也更加认可自己,敢于做自己。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焦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