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四年丧三王”,为什么崛起之路没有被打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肥嘟嘟左卫门

编辑|t

引言

公元前251年,因为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秦国举行国丧。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并且自他去世之后,秦国仿佛是触了什么霉运一般,四年间相继失去了三位君主。

这样的状况,在当时那个群雄各立的乱世局面,秦国应当是内忧外患的。对内国无君主,内政应当十分混乱,同时外部势力也容易趁机进攻。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秦国国运不但没有衰弱之势,反而崛起之路走得越发顺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昭襄王剧照)

一、秦国内政

在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秦孝文王一年守孝期刚满便去世了,随后继位的秦庄襄王在位也仅三年便离世。

君主短命给国家造成的最大的影响便是内政动荡,但在秦国君主相继殒命的这几年内,秦国却几乎没有听说过有僭越谋反的事情。秦国内政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混乱,同时在几位君主相继离世之后,秦国也没有显得慌乱和仓促。

之所以秦国如此反常,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内政。秦庄襄王死了之后,辅佐他的吕不韦并没有动摇政权,而是直接扶嬴政上位。但嬴政继位时还只有十三岁,还是吕不韦多方扶持,才将整个秦国王稳定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不韦)

秦国在短短四年间虽然易主三次,但国内的制度并没有改变。秦孝文王在位的时间是短了些,可谓还没来得及插手朝政就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后来的秦庄襄王设立为太子,这其实也是吕不韦的主意。

所以就算秦孝文王突然去世,那么秦庄襄王也会自然而然继位,避免了群龙无首的情况,而这件事也还得多亏了吕不韦。

吕不韦可以说是链接秦国频繁易主这段时间的一根链子,所以尽管秦国易主快,但实际上内政的变化其实是不大的,而且前两任“短命”的君主都是在还没来得及真正干预秦国发展,没来得及培养亲信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庄襄王)

所以从秦国从秦昭襄王到嬴政上位的时候,中间的这段时间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到嬴政时期,秦国的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并且深入民心,就算是辅佐掌控朝政的吕不韦也是一直沿用新法,而没有改回商鞅之前的旧法。

而商鞅变法也是让秦国国运只增不减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奖励军工和奖励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

这两项变法几乎是笼络人心恶斗利器,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军功和耕种获得奖励,甚至是获得爵位,废除了世袭制的同时也鼓励了军队的士气。因此,秦国军队甚至被称为“虎狼之师”。

而普通百姓通过上交粮食税也能获得奖励和爵位,耕种的积极性提高,也就意味着粮食的产量提高。这两大政策,不仅是让秦国朝廷内政稳定,也足以让全国军民一心,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变法制度的延续,是让一个国家在乱世中依然稳定的保障,也是让秦国保持大局不变的重要条件。

对于秦国朝廷来说,易主是件大事,但对于百姓来说,只要生活富足,天下太平,谁来当这个君主其实没有很大的影响。只要秦法沿用,百姓有利便也愿意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

三、秦和六国的局势

除了秦国自身的因素外,自然也和当时的社会局势有关系。其实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六国的势力就已经大不如前了。

秦国的制度不仅有商鞅变法,而且还很善用贤臣。当时秦国对六国的政治和军事方面进行压制,其中之一便是被称为“人屠”的白起。

并且从六国而来投靠秦国的贤能之辈不在少数,连商鞅和吕不韦也都是从卫国而来,还有蒙恬、蒙武、蒙毅三代人都是从齐国而来,还有从魏国而来的张仪。他们在政治和军事、经济上都帮助秦国打击其他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起)

其实秦国的君主也并不是个个都还能得民心的,当时的秦孝文王便就是个例子,他继位之后还曾着急于替换朝廷中的宰相,培养自己的实力。

这样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但是不满归不满,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对秦国内政不利的事情,反而是在秦孝文王名声不好的时候一直向秦孝文王直言进谏。

而秦孝文王也算是听劝的,在听了大臣的劝谏之后便召开了内阁会议,才没让事情演变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秦国拥有一批贤臣,这也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他们甚至原本都不是秦国人,之所以愿意为秦国效力,便是因为秦国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崛起之前)

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到秦国来的?这也是秦国君主聪明的地方,在乱世之中,贤臣对一个国家来说应当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也正是因为在其他各国怀才不遇才到秦国来的。像这样一个能得民心、得贤臣的秦国,只要保持基本国策不便,又怎么会因为易主而导致国运不济呢。

并且因为秦国是在春秋末期最后才崛起的,因此到了战国时期,大家都没太把秦国当回事。嬴稷执政时,七国的局势其实已经变成了秦、赵、齐三国鼎立的局面了。但经过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势力也打大削减了。

此时秦国和楚国两家超级大国,但秦国又频频出现幺蛾子,大家都以为秦国要完了,肯定要走下坡路了,自然也就把精力放在对抗楚国上了,反而给了秦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而且后来到秦国真正强大后,当时其余六国还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就像丘吉尔觉得德国不会进攻英国一般,有的诸侯国反而还要和秦国结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外交官张仪)

因此直到最后一刻,其余六国都没能形成合力抗秦的局势,这样一股松散的力量又怎么能抵挡得了秦国的统一之势呢?

或许秦国从商鞅变法那时候开始,便已经有了要走向统一的趋势,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虽然短,但或许也正是因此,还没来得及想出什么昏招儿来搅乱秦国的运势。

就像《过秦论》中所记载的:“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参考资料:

[1]章迪禹.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J].世界知识,2014,(10):70-71.

[2]邹贤俊.吕不韦在秦统一事业中的贡献[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