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南方人被东北人花式过冬的热搜刷屏好几次了。学生冒着大雪去上课,走路劈叉是基本功,大家滑才是真的滑。万物皆可速冻,泼水成冰是每年的固定节目,一瓶热水搞不定,那就两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网络一线牵的“雪地代写”,要跟谁告白,东北大爷帮你写,一次5块钱。进屋里唠嗑,东北人有暖气、热炕头,南方人就只能靠一身正气抗寒了。

长春雕塑公园室外雕塑。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东北的冰天雪地中,长春这个城市,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

今年《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单显示,长春击败 “共和国长子”沈阳、“冰城”哈尔滨等东北老牌工业城市,位列东北三省城市第一名,也是全国前十的科研城市。

作为吉林省会的长春,显得格外低调,却正如其名,承载了许多沧桑与荣光,永葆长春。

说一个城市环境好,一般用青山绿水形容。到了东北,却流行白山黑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就是黑龙江。

整个东北地区的水源灌溉,与这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中国“七大河”之一松花江,自中、朝交界的长白山天池顺流而下,从密林和草原中流过,由于水流和陆地的双重作用,部分泥土和落叶、草根等形成的腐殖质,在陆地沉淀淤积下来,使大地变成了沃野千里的黑土平原——东北平原。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啊。”多年前,一首老歌的歌词形象地描绘出了东北人家的生活场景。

东北平原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有“一两土二两油”的说法,因此,位于东北平原的长春,与江南的鱼米之乡一样,也盛产水稻。有山有水,加上优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的定居。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是满族人祖先肃慎人的部落所在地。那时她还不叫长春,有个更喜庆的名字——喜都。自此之后,历经扶余、高句丽、渤海、辽等政权更迭,一直处于王都政治中心的地位。

辽、金时期,这里一度成为王朝的腹地,是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黄龙府。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宋将岳飞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郾城大破金兀术后,进兵朱仙镇,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大好军事形势下,岳飞满怀喜悦地对部下说:“我们乘胜进军,直接打下黄龙府,那时与诸位痛饮庆功酒吧!”这便是成语“直捣黄龙”的由来。

最终,黄龙没捣成,岳飞受朝廷所迫退兵,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于风波亭。南宋再也没能恢复故土,更无法直捣黄龙。

自蒙元至大明,东北地区一向成为游牧民族的风水宝地,归于“奴儿干都司”、“兀良哈三卫”、蒙古科尔沁部落管辖。

17世纪,明衰清兴。在白山黑水之间,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女真人建立后金,强势崛起,此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前身。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洲,从此女真又被称作满族人。

东北,也就成了清王朝的“龙兴之地”。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在山海关前招降吴三桂,顺利入主北京。清入关后,满洲勇士纷纷随军入关,关外人口骤降,为更好地保护大清的东北地区,政府开始鼓励关内居民移民拓荒。但好景不长,新增移民在拓荒之余,也大肆开采清政府视为“龙脉”的长白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白山局部。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皇帝为保护长白山的“参山珠河之利”,修建“柳条边”限制移民开发。

东北之地物阜民丰,可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给新移民带来无限诱惑。因此,大胆好事之人明知有禁令,也甘冒生命危险,踏入这块公认的“世外桃源”。

长白山天池。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嘉庆初年,今天的长春所在地,人口已超过2300户,开垦荒地超过26万亩,俨然一个小型城镇。眼见“生米煮成熟饭”,清政府也逐渐放开了封禁政策。因垦民日众,1800年,嘉庆皇帝下旨,在今吉林长春市南始建“长春厅”,隶属吉林将军管辖。长春之名,由此而来,至今不过200多年。

短短十年间,已成为清政府“厅”一级行政单位的长春,人口数量激增,突破万户,人口比原先作为部落属地时,多出了五、六倍。在大规模开垦农业的同时,一批由直隶、广东而来的商人和山西的票庄也在此地贸易、开设分号,长春商业由此萌芽。

清朝吉林地图(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的副都统作府级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世纪后半叶,长春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金融业,形成了“三里一小屯,五里一大屯”,屋宇栉比、鸡犬相闻的东北贸易集散中心。

1889年,长春厅改升长春府,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城,站上了时代的大舞台。

整个19世纪,长春基本属于城市形成和起步阶段。长春真正成为现代化都市,则起源于20世纪,中东铁路修建之后。

进入19世纪中叶,清政府周旋于欧美列强,忙着割地赔款。各地或开放通商口岸,或划定界限作为“租界”。在东北,渤海东岸的辽宁营口也率先成为列强瞄上的通商口岸,成为洋人进占东北的据点和洋货的集散地。

甲午战争后,列强变本加厉。俄国在20世纪初,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抵大连,修筑了一条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东铁路”。

因为地理条件因素,长春常年盛产大豆。直至20世纪20年代,长春输出大豆始终占东北大豆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大豆产品远销欧美、日、俄等国家和地区。

轰鸣的火车,将出口日本、俄国、欧美等地的大豆源源不断地送出,也运来了大量外国资本,刺激了欧、亚沿线商贸迅速发展。大批以粮豆为原料的制粉、榨油等相关产业纷纷建立,近现代化机器工厂不断涌现,带动了这一区域工业的发展。

为了抢占铁路资源,日、俄两家大打出手,史称“日俄战争”。1905年,战败的俄国正式通过《朴茨茅斯和约》,中东铁路以长春为界,一分为二。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给日本,改称“南满铁路”,日本在长春及南满铁路沿线地区设立“满铁附属地”

日俄在东北土地上相争,是近代中国的屈辱,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春由此进入“城镇化时代”。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大多反映古代统治阶级思想,也会受到传统风水、八卦学说的影响,讲究“前朝后市”或“左祖右社”。

但日本占领长春后,摒弃了中国传统观念,以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指导,结合法国巴黎城市规划,重新对城市布局进行了规划,不但在城市中建立小学、医院等公共设施,还率先以生活功能对城市进行区域划分,同时引进管道煤气、抽水马桶,架设地下电气管道,开挖现代城区地下排水“分流系统”,规划地铁、有轨电车道路,使其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

不过,日本人如此费尽心机规划长春,并非出于好心,而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日本人占领长春后似乎意识到,这里将可成为日本东亚战略海外殖民地的中心。

因此,在城市基础建设动工伊始,从今天长春站到胜利公园,一条贯穿南北,名为“中央通”的大街首先被打通,即今天长春的中轴线——人民大街。长春城市近现代的基础建设,乃至今天的城市规划延伸均由此开始。

早上5点钟的长春人民大街。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后,清朝逊帝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植下第三次登上帝位,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下称伪满),改长春为“新京”,意在表明新朝新气象。但这不过是日本人为了侵占东北找的所谓“理由”。

伪满洲国国务院,现位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些新的伪部门,几乎全部座落在名为“中央通”的南北中轴线及附近范围内。如伪满新京邮政管理局,如今的长春市邮政局。

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伪满国务院旧址,现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部。伪满兴农部,伪满的农业部,如今的东北师大附中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今天的长春宾馆。“满映”,如今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净月潭。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长春开始修建多块城市绿地、公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南郊,开挖了第一座为长春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净月潭,沿潭人工栽育树种,使之拥有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

如今,净月潭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拥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冬季雪景。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京”人口不断膨胀,至日本战败前夕,这座新兴的城市已经拥有常住人口120多万,人口总数约300万,市区面积超过80平方千米,绿化率超过80%,比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东京都面积更大、人口更多,俨然“亚洲第一大都市”。

“中央通”的东北角,伪满皇宫里,时间裹挟着那个意图恢复祖宗社稷的逊帝溥仪的忧思,静静流向远方。

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皇宫”,让设计师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搭配出更多具有时代烙印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居深宫的逊帝溥仪却缺少了那些所谓的自由,他唯一能够左右的,大概只有从宫殿的这头走到那头的步履自由。溥仪在宫里寂寥地过了14年。宫外,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了14年。大屋顶,两排树,圆广场,小别墅,依旧矗立在原地,也在警醒世人铭记历史。

新中国建立,洗刷了近代百年屈辱。

此后,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条件的协定》,社会主义老大哥派遣专家前往我国援助重点工业建设,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因此,长春拥有“东方底特律”之称,是中国汽车工业之城。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号门。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经过一番协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即今一汽集团)在长春破土动工,毛主席亲自为其题写厂名。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四吨载货汽车顺利诞生,从此结束了中国汽车只能靠进口的历史。

之后,一汽趁热打铁,乘“东风”,展“红旗”,完成了中国现代汽车制造史上的两次创举。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一汽,着实让长春扬眉吐气了一把。那个年代,在一排排苏联风格家属院内,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厂内女不嫁厂外郎。”

在那个年代,能跟“东方底特律”媲美的,也许就只有“东方好莱坞”了。

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建立。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称长影)先后制作出了《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的长影,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影视明星和导演。袁牧之、陈强、李颉等50、60年代最火的影视巨星,都在此地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长春因“长影”的繁盛,又多了一个名号——“东方好莱坞”。

如今,长春的两个“第一”依旧在各自的领域中,引领着城市的发展。

众所周知,东北三宝是人参、鹿茸、乌拉草。在长春,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三宝”:撸串、喝酒、搓个澡。

与一线大城市不同,长春本地人不喜欢宣扬“996”、“007”。朝九晚五之后,长春人更喜欢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大口喝酒,大碗吃肉。酒足肉饱,再一起到澡堂子里搓个澡。

在东北,三餐离不开烧烤,生活离不开炭火。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三样传统外,长春人还用娴熟的厨艺,充实了自己的“五脏庙”,为这座寒冷的北国春城增添更多的市井烟火气。

小鸡炖蘑菇。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肉炖粉条、炖鱼贴大饼子、小鸡炖蘑菇、锅包肉、牛肉酱汤火锅、狗肉锅,琳琅满目,还有贼喷香的东北大米饭,管饱!

吃饱喝足,该考虑以后了吧。很多人不知道,在人烟火气之外,长春这座老牌工业城市,一直在为未来蓄势待发。

夜幕下的长春。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智力密集型城市”之一,长春在光学、精密仪器、激光技术、高分子密度材料等领域,均位列国内领先水平。在“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后,长春又获得“东方波士顿”的美誉。

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唐敖庆楼。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19年6月,长春拥有两院院士4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3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在教育资源上,这里还拥有号称“全国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吉林大学。吉大校友自豪地说,美丽的长春就坐落在吉林大学里。

得才者兴,得士者胜。人才不断引进与聚集,为长春在未来发展中提供了更多机遇。

长春吉林广电。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古至今,长春人杰地灵。抗战中,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英雄马占山,是长春人。有“南玲北梅” 之誉,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梅娘也是在长春长大,并在家乡开始创作,她的作品以一种朦胧的女权主义引领时代潮流。

还有“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他生于长春,求学时与杨振宁等被誉为“清华四杰”,建国后参加了多项国防科研任务,包括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设计。

长春人也不缺文艺天赋。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是长春人,他出身曲艺世家,从小就学东北大鼓,随父母浪迹江湖。

除此之外,演《亮剑》的李幼斌、初代“小品王”陈佩斯、刘烨、李玉刚、李思思等,都是吉林长春人。往近的说,今年让大家爱上看新闻的央视记者王冰冰,也是从长春走出来的。

今天的长春,正如百年前城市兴起时一样,人才强市,必能使这座城市,如其名字一般,长春!